电镀清洗方法的分类和流程二
4.升温搅拌清洗法
升温搅拌清洗一般用于几何形状复杂的镀件清洗时收效最为显著。由于溶液的黏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提高清洗水温度可加速镀件表面附着液的洗脱。一般清洗水温度为40~50C.其热源可利用电镀车间的二次蒸汽或凝结水。用空气搅拌使溶液搅匀,同时能消除镀件表面和清洗水之间的界面张力,提高清洗效率。其流程一般采用多级逆流漂洗流程。
5.槽边循环化学清洗法
槽边循环化学清洗法(又称Lancy法)是在电镀生产线的加工槽(包括镀槽、前处理槽、后处理槽)后面设置一台化学清洗槽和一台清洗水槽,电镀件带着加工镀液进入化学清洗槽时,带出液中的污染物质立即与化学清洗槽中相应的化学药品发生反应(氧化,还原、中和、沉淀)而被去除。电镀件进入下一道工位清洗水槽时,电镀件表面基本上没有污染物质,因此清洗水可以循环使用,不必作进一步处理,这种在清洗过程中进行化学处理的技术,称为化学清洗。在化学清洗槽中沉淀的重金属盐可以分离回收。化学清洗槽(及其贮槽)中含有大量过剩的化学药品,可以保证每一次进行化学清洗时,化学反应达到完全,而每次化学反应却只消耗化学计量的化学药品,此种清洗方法适用于六价铬体系,氰化物体系.含铜废水和含镍、含锌废水体系工艺流程见图2-2
各种清洗方法均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各有利弊,为此,要结合镀种、镀件特性、产量、管理水平等具体情况进行选用,同时也可将几种清洗方法组合起来应用,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节减少镀液带出的方法
一、影响镀液带出量的因素
根据Soderberg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试验,影响镀液带出量的因素,主要包括镀件的形状、吊挂方式、停留(滴流)时间、槽液温度和黏度、挂具或零件的提升速度、镀件表面粗糙程度等等。
由Soderberg测定的几种情况的镀件,其单位面积的带出量列于表2-1
从表2-1可以看出,对于板状零件,垂直装挂要比水平装挂带出量少,而滴流(停留)时间长一些(即好的滴流)比滴流时间短的也要少带出镀液。
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对四种不同的缝纫机零件在镀铬后依次进入三级清洗槽进行清洗,然后分别取各级清洗槽的水样分析Cr(Ⅵ)浓度,根据弄苏和水量计算各镀件的带出量,测得得结果列于表2-2~表2-5。
二、减少镀液带出的方法
使镀液带出量减少到最小的重要性在上面已讨论了,那么怎样使带出量减少呢?几种简单的方法如下。
①挂具绝缘必须保持良好状态,即绝缘面应尽量光滑,非绝缘的挂具部位有规则地剥光。若绝缘面有裂缝,则镀液很容易积存在裂缝内不易清洗掉,故采用塑料布缠绕挂具不是一种好方法,这样镀液很容易积存在夹缝内而清洗不净。若未绝缘部位表面粗糙,易生成树枝状的镀层,形成很大的表面积,也可积存大量的溶液。
②零件装挂时,应使大部分表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最好没有杯形和凹面形成。若不可能的话,也应尽量提供排出孔。挂具在提升时也应尽可能倾斜,以利溶液流下,有条件时可用空气吹一下。将溶液吹入镀槽内。此外还应注意,装挂在上部的零件尽量不要滴流到挂具下部的零件上。
①挂具从溶液中提升时,速度应尽可能地慢,在槽子上面也应有足够的滴流时间。手工操作中,可在槽上装一根滴液棒,即把挂具提升后挂在滴流棒上,待滴净后再去清洗。在自动线上,若提升和传送的速度都可调节,则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就容易一些。
④在每个槽的边缘应装置不会污染的倾斜的滴液板,使滴液可返回到原先的槽内。
⑤当工件从含热溶液的槽中取出时,最好在工艺槽上喷淋湿润。这样,一方面可使带出量减少,同时又可以补充一部分蒸发掉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