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关于污水除磷的疑问解答
一、常见的污水除磷方法有哪些?
物理法:利用多孔性的阴离子交换树脂,选择性的吸收去除污水中的磷去除磷。
生物法:利用活性污泥或简单的生物菌种降低磷含量。
化学法:化学除磷法是直接向污水中投加除磷剂,使磷成为不溶性的固体沉淀物,从废水中分离出去。
二、什么是除磷的生物菌种?
除磷的生物菌种常指聚磷菌。
聚磷菌也叫做摄磷菌、除磷菌,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一类特殊的细菌,在好氧状态下能超量地将污水中的磷吸入体内,使体内的含磷量超过一般细菌体内的含磷量的数倍,这类细菌被广泛地用于生物除磷。
三、影响聚磷菌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影响聚磷菌代谢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pH值、厌氧池DO、厌氧池硝态氮、泥龄、CP比、RBCOD含量、糖原、HRT等。
温度:虽然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不如对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那么明显,但试验表明,生物除磷的温度宜大于10℃,因为聚磷菌在低温时生长速度会减慢。
pH值:生物除磷的pH在6.5-8相对稳定,低了会影响吸磷效果,而且pH下降造成的影响是破坏性的,经过短时间大幅度的下降,即使能提升回原样,吸磷的效率也没办法做到完全恢复。
溶解氧DO:溶解氧DO浓度是聚磷菌聚磷和释磷的判断条件,厌氧池溶解氧不能高于0.2mg/L。而好氧池的溶解氧要高于2mg/L,方可确保厌氧释磷好氧吸磷的顺利进行。
厌氧池硝态氮浓度:厌氧区的微生物处理硝态氮会消耗有机质,如果硝酸盐浓度大于2mg/L会明显抑制聚磷菌的释磷。
每毫克硝酸盐氮可消耗易生物降解的COD8.5mg,致使厌氧释磷受到抑制,一般控制在1.5mg/l以下。
泥龄:由于生物除磷系统主要通过排出剩余污泥实现除磷,因此剩余污泥量的多少决定系统的除磷效果,而泥龄长短对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和污泥对磷的摄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污泥龄越小,除磷效果越佳。
但为了保证好氧池污泥的正常活性,泥龄一般控制在8天左右。
碳磷比:污水生物除磷工艺中,厌氧段有机基质的种类、含量及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与污水中含磷的比值是影响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碳:磷大于20时,聚磷菌的正常新陈代谢才能保证。
RBCOD(易降解COD):研究表明,当以乙酸、丙酸和甲酸等易降解碳源作为释磷基质时,磷的释放速率较大,其释放速率与基质的浓度无关,仅与活性污泥的浓度和微生物的组成有关,该类基质导致的磷的释放可用零级反应方程式表示。而其他类有机物要被聚磷菌利用,必须转化成此类小分子的易降解碳源,聚磷菌才能利用其代谢。
糖原:糖原是由多个葡萄糖组成的带分枝的大分子多糖,是胞内糖的贮存形式。如上图所示聚磷菌中糖原在好氧环境下形成,储存能量在厌氧环境下代谢形成为PHAs的合成的原料NADH并为聚磷菌代谢提供能量。所以在延迟曝气或者过氧化的情况下,除磷效果会很差,因为过量曝气会在好氧环境下消耗一部分聚磷菌体内的糖原,导致厌氧时形成PHAs的原料NADH的不足。
回流比:A/O系统的回流比不宜太低,应保持足够的回流比,尽快将二沉池内的污泥排出。但过高的回流比会增加回流系统和曝气系统的能源消耗,且会缩短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实际停留时间,影响BOD5和P的去除效果。如何在保证快速排泥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回流比,需在实际运行中反复摸索。一般认为,R在50~70%的范围内即可。
四、生物处理法后总磷还超标,怎么办?常规的生物处理法可以从废水中去除磷,但生物处理法的除磷效果有限,当磷的排放标准很高时,往往需要使用化学除磷或将生物法与化学除磷结合起来使用。
五、什么是化学除磷(除磷剂)?
除磷剂指是污水、废水等混凝除浊处理及除磷的化学药剂。
六、聚磷菌和除磷剂什么关系?
两者都可以除磷,聚磷菌是生物方法法除磷,而除磷剂是化学法除磷。
七、除磷剂的原理是?
主要运用絮凝沉淀的方法,在污水中加入除磷剂,快速中和水中胶体微粒表面的负电荷,然后和水中的磷离子结合产生沉淀物,从而达到除磷效果。
八、除磷剂的投加量怎样确定?
由于废水的磷浓度高低不一样,除磷剂的投加量也会不同。需要对污水进行检测,做小试实验,并在现场使用中进行相应调整。
九、除磷剂的加药点在哪里?
不同污水工艺,加药点不同,一般建议加在生化池后面的混凝反应池。
十、有液体的除磷剂吗?
有!除磷剂品种多样,有液体除磷剂、固体颗粒除磷剂、粉末除磷剂。
十一、除磷剂去除率高吗?
除磷剂只需要10几分钟见效,去除率高达95%以上。
十二、除磷剂保质期多久?
保质期很长,1年-2年,避免暴晒和受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