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了解类风湿关节炎
本文为作者原创整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变特征是滑膜炎,以及由此造成的关节软骨与骨质破坏,若不进行规范化治疗,病情将逐渐发展,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具有极高的致残率。
类风湿关节炎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发病率在0.01%-1.07%不等,其发病具有一定的种族差异,印第安人>白种人,白种人>亚洲黄种人。类风湿关节炎在各年龄中皆可发病,高峰年龄在30~50岁,一般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传统的观点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只是一种致残性疾病,而并不影响生命。可是40余年的研究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死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不同国家的多项研究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的标化病死率比为1.16~3.0。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病年龄的差异,患者的预期寿命要比正常人群减少3~10年。同时,近些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患者的病死率并没有显著改变。大多研究认为患者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肺癌、心血管事件以及感染的危险性增加。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对其合并的疾病状态进行监测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将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多为缓慢起病,少数急性起病,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除关节表现外,还可见肺、心、神经系统、骨髓等受累内脏表现。
1关节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受累关节的症状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和疼痛,常伴有晨僵。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同时,颈椎、颞下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关节炎症反复发作和迁延不愈,波及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及关节周围组织,最终导致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显著影响关节正常功能。常见的关节畸形有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胀,尺侧腕伸肌萎缩,致手腕向桡侧旋转、偏移,手指向尺侧代偿性移位,形成指掌侧偏移。中、晚期的患者可出现手指的“天鹅颈”及“组扣花”样畸形,关节强直和掌指关节半脱位,表现掌指关节向尺侧偏斜。
2关节外表现
关节外表现多见于病情严重时。
受累的可以是某一器官,也可有多个内脏受累,受累程度不尽相同,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类风湿结节:15%~25%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类风湿结节。类风湿结节多见于关节突起部和经常受压处,结节无明显压痛,不易活动。类风湿结节也可出现在其他部位,如心包表面、心内膜、中枢神经、肺及现膜等。
肺部表现:类风湿肺损害可致间质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类风湿胸膜炎和类风湿肺尘埃沉着症等。
心脏表现:类风湿关节炎可伴有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膜炎等。
神经系统表现:类风湿关节炎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多样,周围神经病变可致受损神经感觉分布区域感觉异常、感觉减退,肌肉无力和菱缩、腕足下垂、腕管综合征。脊髓病变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和脊神经根受压表现,亦可见类风湿关节炎脑病,如脑血管意外、脑梗死、痴呆等。
其他:可伴有眼损害如干燥性角膜炎、巩膜炎、巩膜外层炎等;胃肠道出现食管炎、胃炎、溃疡等,16%-65%的患者可出现轻至中度贫血。
3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类风湿关节炎的修订标准,要求7项中符合4项则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该标准的敏感性为91%~94%,特异性为89%。
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年)
晨僵至少1小时(≥6周)。
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
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
对称性关节肿(≥6周)。
类风湿皮下结节。
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类风湿关节炎功能分类标准:
I级:胜任日常生活中各项活动(包括生活自理,职业和非职业活动)。
Ⅱ级:生活自理和工作,非职业活动受限。
Ⅲ级:生活自理和工作,职业和非职业活动受限。
Ⅳ级:生活不能自理,且丧失工作能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