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隔姜灸治腱鞘炎
腱鞘炎虽不是大病,但疼起来也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其属中医“伤筋”范畴,由局部劳作过度、积劳伤筋,或受寒凉,使气血凝滞、气血不能濡养经筋而发病。有腱鞘炎的人群,除运用小针刀疗法快速改善不适,生活中也可自我调理。
1.按三穴。常选用的穴位有手三里(前臂背面桡侧)、偏历(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列缺(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等,每穴每天按揉3分钟左右。
2.隔姜灸。找到痛点,取鲜姜切成薄片,用针在上面扎几个小洞,然后放在治疗部位上,捻制圆锥艾炷若干,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5~7壮,6次为一疗程。
半月板损伤敷大黄栀子木瓜半月板损伤多见于球类运动员、搬运工等人群,常因急性损伤时膝关节受到暴力所致。患者表现为膝关节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中医认为,半月板损伤属“伤筋”范畴,主要由于劳累、外伤、感染等原因致机体免疫力低下,脏腑功能亏虚,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机体凝滞关节、经络而致。治疗以活血行气、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为原则。在此推荐一个外敷方,效果较佳。
具体方法是:取生大黄1份、生栀子2份、木瓜4份、蒲公英4份、姜黄4份、黄柏6份。共研细末,用水、蜜糖各半,调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直至治愈。
生大黄
生栀子
方中,生大黄味苦性寒,可凉血、泻热、行瘀、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解热、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及免疫调节作用。生栀子味苦性寒,能泻火除烦、清热消肿、凉血祛瘀,外治扭挫伤痛,研究表明,其具有解热、抗微生物、镇静作用,可以保肝利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抗炎及治疗软组织损伤。木瓜味酸性温,可舒筋活络、化湿和胃。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本草纲目》记载其:“解食毒,散滞气,清热毒,化食毒,消恶肿、结核、疔肿。”姜黄味辛苦,性温,能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常用于血滞经闭、胸胁刺痛、风湿痹痛、肩臂疼痛、跌倒损伤等症状。黄柏味苦性寒,有降相火、活血化瘀作用,常用于痈肿解毒。研究表明,黄柏在发挥抗菌解毒作用的同时,还可促进血管新生,迅速消除炎症水肿,改善微循环,有利于血肿和渗出液的消散和吸收。诸药合用,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吸收,直达病所,可收到活血祛瘀、通经活络、行气止痛、散瘀消肿之功效,对半月板损伤有较好的疗效。
甘草为何称“国老”甘草是中医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之一。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是一种补益中草药。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甘草作用诸多。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外,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甘草天生性甘平,药性和缓,与寒热补泻各类药物通用,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有调和百药之功。纵观抗疫药方剂,多用清解祛湿之品,药性稍显峻猛,甘草调和诸药是抗疫方剂中频繁上镜的原因之一。甘草本身亦有润肺止咳、祛痰生津之功,清热泻火解毒之效,可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毒等。能缓解疫情中多发症状也是其在抗疫方中受重视的又一原因。
甘草
现代药理学发现,甘草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的功效,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可提取甘草甜素,还可提取甘草甙或甘草次酸,这些成分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还能促进胃部黏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甘草的解毒功能,主要是甘草酸分解的葡萄糖醛酸与毒素发生反应的结果。
实验证明,甘草及各种制剂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铵、组织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甘草经水解后可释出葡萄糖醛酸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解毒。此外,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其解毒作用与吸附率成正比关系。与药用炭一样,在胃内吸附毒物,减少毒物吸收而起到解毒。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在体外对金葡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在试管内能增强小檗碱抑制金葡菌的作用。甘草制剂对多种皮肤炎症及皮肤过敏性疾患均有一定疗效,如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皮炎皮疹等。用于眼科治疗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等亦取得较好疗效。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效果。此外,甘草还具有抗溃疡、抗炎症、降血脂以及镇痛、解痉等功效。
新冠病毒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组织器官损伤,但病毒在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损伤靶向器官比如肺部,导致呼吸衰竭。科研人员及临床医生迫切想寻找一个物质,既能够抗炎症风暴,又不抑制免疫,最后找到了甘草酸,也为缓解此次疫情症状作出了贡献。
儿童近视要调脏腑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高达50%~60%。在眼科门诊上,来看眼睛的孩子中,一多半都是近视。
近视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除与用眼不当有关外,还与体质、营养等有关。《黄帝内经》认为,“目得血则视”。如果把眼睛比作一片树叶,那么树叶就需要脏腑来提供营养。近视的孩子往往存在各种脏腑问题,导致眼睛气血供养不足,形成近视。
儿童近视分为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而且很多儿童都是真假性近视反复循环,不对假性近视进行及时干预,则很容易发展为真性近视。
中医对儿童视力干预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孩子在18岁前一直处于发育阶段,即使是真性近视,也可通过中医综合施治,使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中医对于近视的调养与治疗,强调的是脏腑与全身性调养,不仅有效消除眼睛疲劳,还能减缓近视度数的增加,并且避免高度近视造成的并发症。调理脏腑要靠辨证用药。比如年龄小、发病时间短、视力在0.8以上的孩子,多属清阳不升、心肾阳虚、肝气郁结,治疗上需益气、定志、补阳、舒肝;肾气不固、小便频数,可用龙骨、牡蛎、五味子、莬丝子来补肾固摄;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影响肺气的输布与宣降,常用远志、麦冬等补益心肺;心脾不足、食少便溏,宜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若视力在0.2以下,戴镜时间长,屈光度在度以上者,阳损及阴较多,需重点补心、补阴、补肾。
其次,穴位刺激、经络调节可以促进脏腑对眼睛气血的供应。按摩攒竹穴、睛明穴和承泣穴,即眼保健操的几个主要穴位,同时对相关脏腑进行调理。一般来说,经常感冒发烧的孩子,往往肺经不好;脾胃功能差,容易积食、消化吸收不好的孩子多半是大肠经有问题。
远志
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姿势端正,避免驼背压迫颈部血管,影响头部和眼睛的血液供应。饮食方面应多吃谷类、芝麻、海带、鱼、豆类、菌菇类、动物肝脏等。晚上11点前睡觉,因为此时气血行走肝胆,持续熬夜伤肝伤眼。日常可以点按合谷、光明、风池、绝骨等穴位,每天3次,每次20~30下。
夏季三款茶清热利尿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出汗多。人体水分大多从汗解,小便短少而黄是正常现象。但有些人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并伴有身困乏力、烦躁不安、舌苔黄腻等症状,部分女性可能还有白带色黄、臭秽等现象。中医认为,出现上述症状,是因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膀胱为津液之府,当湿热蕴结下焦时,可致气化失常、水道不利,故见小便频频、尿黄尿短、淋沥涩痛,治宜清热利湿、通淋利尿。有上述症状患者不妨试试以下三款茶饮。
小便涩痛,喝竹叶茅根茶。取淡竹叶10克、茅根30克、绿茶叶6克。新鲜竹叶晒干洗净,茅根洗净切粗末,放进壶中加沸水冲泡约3分钟,再加入绿茶,泡至出味,代茶频饮。
方中,淡竹叶轻清,既可凉散上焦烦热,又善引热下行,使暑热之邪从尿解;茅根性寒味甘,能清热利尿、除烦解毒;绿茶性寒,有清头目、除烦渴、利小便的功效。本方可清热泻火、通利小便,适用于心烦不宁、小便涩痛者饮用。
尿少浮肿,喝通草玉米须茶。取通草15克、灯芯草5克、玉米须20克。上述材料洗净后放进养生壶中,加水煮开后,再煮10分钟即可,以茶代水饮用。
方中,通草是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味甘淡,能清热利尿,是治疗热淋的常用中药;灯芯草味甘性寒,能清心降火、利尿通淋;玉米须有生津止渴、利尿消肿的功效。本方可利尿通淋、清热消暑,适合暑季烦渴引饮、尿少浮肿者饮用。
口渴生疮,喝冬瓜荷叶莲心茶。取冬瓜克、荷叶半张、莲子心2~3克。冬瓜切片去瓤,切小块,荷叶洗净剪碎。把冬瓜、荷叶放进煲中,加入清水,煲至冬瓜变软后,把莲子心放进去再煮2分钟即可,代茶饮用。
方中,冬瓜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荷叶清暑利湿、生津解渴、通便排毒;莲子心是莲子里绿色的心,其性寒味苦,尤善清心火、宁心神、平肝火、解热毒。几味合用,可消暑利尿、清心排毒,适合口舌生疮、口渴尿少、口苦口干、烦躁不宁者饮用。
夏天拔罐效果最好,祛湿除顽疾夏季是拔火罐的旺季,和其他季节相比,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气血也最为充盈,经脉之气流畅,肌肤穴位更敏感,因此是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最佳时机。加之夏天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人体内很容易湿气积聚,此季节拔罐不仅能温补阳气、增强体质,还能收到散寒祛湿、通络行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效果。
拔罐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迅速缓解症状,但也有一定的适应症,例如一般的腰背痛最适合拔罐,在背部拔火罐对咳嗽、哮喘、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比较有效。
常见的拔罐方法分为留罐、走罐、闪罐和刺络拔罐四类,各有其针对性。留罐是将罐吸附在体表后,固定留置5~10分钟,这种方法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症,如颈肩腰腿痛。走罐是在罐口涂万花油,将罐吸附在体表后,手握罐底,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适用于腰背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闪罐是将罐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治疗面瘫常用此法。刺络拔罐是先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在皮肤局部叩刺或点刺出血,再将罐吸附在体表,拔出血液3~5毫升,多用于治疗痤疮等皮肤疾患。
沿着背部膀胱经分布的各个俞穴(如图)和五脏六腑密切相关,每星期在背部拔一拔罐,对于调节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很有益,整个人也会觉得舒服很多。针对夏季常见的几种疾病,我们按以下方法掌握拔罐技巧后,可以自己在家操作。
夏季感冒。夏季多见暑湿感冒,以发热、汗出但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头痛、头胀、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为主要症状,可在肺俞、至阳、阴陵泉、足三里、曲泽、委中等穴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病愈即止。也可沿背部膀胱经穴走罐,走罐处可以涂搽姜汁作为润滑剂,来回走罐以皮肤呈紫红色为度,最后将罐留在大椎、肺俞穴2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高热的患者不可拔罐。
中暑。可以选用大椎、委中、外关,配合中冲、十宣、脊椎两侧、关冲,采用单纯拔罐或刺络拔罐,留罐5分钟。脊柱两侧用梅花针重叩刺3~5次后走罐;中冲、关冲、十宣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不拔罐。
头痛。一般来讲,如果头痛的部位在头侧面,疼痛为胀痛、跳痛,伴随头晕、眼干等症状,可选择风池、肩井、阳陵泉等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进行拔罐;头顶痛常和情志有关,可选择足厥阴肝经的穴位,如肝俞、肾俞进行拔罐;如果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要选择胃俞、足三里等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进行拔罐,配合刮痧效果更好。
肠胃病。夏季肠胃病非常普遍,常选肝俞、脾俞、胃俞穴,留罐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日为一个疗程。
颈肩腰腿痛。在家里用火罐治疗颈肩腰腿痛时,可以遵循“哪痛拔哪”的原则。
风湿性关节炎。腰上部位及上肢部关节炎取大椎、身柱、风门、心俞、膈俞;腰下部及下肢部关节炎取脾俞、三焦俞、大肠俞。每个部位拔4~8罐,留罐时间约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两周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6天。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夏天出汗较多,拔罐前最好洗个澡,把身体擦干,以免汗液影响火罐在皮肤表面的吸附。拔罐后不要洗澡,可以用干毛巾将汗擦去。
皮肤有过敏或溃疡、水肿以及大血管分布的部位,都不适宜拔罐;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也不宜拔罐;腹部、脸部等肌肉不丰富、有脏器空腔的地方不提倡拔火罐,尤其是腹部,很容易形成肠套叠、肠梗阻;还有就是体位容易移动或是骨骼凹凸不平,毛发比较多的地方不适宜拔罐。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