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海螵蛸

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中医中药、有病不求人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乌贼鱼骨。李时珍称乌贼鱼骨又名海螵蛸。

别名:乌鲗骨、乌贼鱼骨、乌贼骨、墨鱼骨、墨鱼盖

来源:为乌贼科海产软体动物乌贼及针乌贼,无针乌贼等多种乌贼的骨状内壳。分布于黄海、渤海、南海及东海。

原形态:

①无针乌鲗,又名:花拉子、麻乌鲗。

头部短,长约29毫米,两侧各有1发达的眼;眼后有椭圆形的嗅觉陷窝。前部中央有口,前方有腕4对和触腕1对,腕呈放射状排列于口的周围,长度相近,内方有吸盘4行,其角质环外缘具尖锥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触腕长度一般超过胴长;触腕穗狭小,长约40毫米,其上有吸盘约20行。头部的腹面有1漏斗器。胸部卵圆形,长达毫米(背面),宽约65毫米;两侧有肉鳍;胴后腹面有1腺孔。生活时胴背有明显的白花斑。外套腔背面中央有1石灰质的长椭圆形内壳,后端无骨针。肛门附近有墨囊。

栖于海底;遇敌时由墨囊放出墨液,以掩护自己。肉食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②金乌鲗

头部长约30毫米。腕的长短相近,各腕吸盘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外缘具不规则钝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触腕稍超过胴长,触腕穗呈半月形,上有吸盘约10行。胴部呈卵圆形,长可达20厘米,约为宽度的1.5倍。生活时体黄褐色,胴背有紫棕色细斑和白斑相间,雄性胴背有波状条纹。内壳后端具粗壮骨针。近漏斗管附近有贮黑水的墨囊。

分布黄海、渤海及东海一带。

产地:主产于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地,其它沿海地带亦有产。

性状鉴别:

①无针乌鲗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长9~14厘米,宽约2.5~3.5厘米,中部厚约1.2~1.5厘米,腹面白色,有水波状纹,自尾端至中央最厚处,占全长的1/2或1/2强。背面磁白色而略带暗红色,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中央有1条明显的隆起,表面有一层硬脆皮膜,角质缘呈半透明状。末端无骨针。体轻,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有明显的微向背面弯曲的平行层纹。除背部硬膜外,其它部分可擦下细粉。气微腥,味微咸。

⑦金乌鲗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中间厚,边缘薄,长13~20厘米,宽5~7厘米,中部厚0.7~1.5厘米。腹面洁白,有水波状纹,自尾端至最厚处约占全长的5/6~4/5。背面磁白色,微带淡红色,密布小疙瘩状的突起,中央有1条较明显的隆起。末端有1骨针。

以上药材均以身干、体大、色白、完整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碳酸钙、磷酸钙、甲壳质、胶质等。

炮制:海螵蛸:刷洗干净,晒干,砸成小块。炒海螵蛸:将海螵蛸块,用文火炒至黄色为度。煅海螵蛸:海螵蛸放般罐内,煅至焦黑色,取出放凉。

性味:咸、涩、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

主治:用于溃疡病,胃酸过多,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吞酸;外治损伤出血,疮多脓汁。

药理作用:

1、抗辐射作用:对海螵蛸水煎液的抗辐射作用进行了室验研究,以钴-60为辐射源,剂量率.5一转/分钟,照射剂量为转,小鼠为转,结果海螵蛸对照时动物30天存活率明显提高,对血中5-羟色胺的含量也显示有益的作用,而对血小板数量和骨髓DNA含量均无明显改善。

2.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在家兔双侧桡骨中1/3处用手锯造成1cm全缺损,分别植进高压消毒的陈年海螵蛸、新鲜海螵蛸,不植任何物体和植自体骨进行比较。术后2周、4周摄X线片检查,8周时宰杀,标本剥除软组织后摄片并做病理切片检查。发现海螵蛸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其中陈年海螵蛸的这种作用更为明显。

临床应用:

1、用于制酸止痛。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效果比较确实,取其所含的碳酸钙等有中和胃酸的作用,对减轻吞酸、烧心症和缓解疼痛有一定帮助,配合饮食治疗,能促进溃疡愈合。可单用乌贼骨粉,但因乌贼含大量碳酸钙,多服易致便秘,故常配浙母贝,既能防止便秘,又能加强解痉止痛作用,因浙贝母有类阿托品样作用,又能缓泻,方如乌贝散(海贝散)。实验证明此方有制酸作用。

2、用于止血,主要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器官的出血,常用于治崩漏,尤其适宜于兼有湿热白带的病例。常配茜草根同用,方如固冲汤(见茜草根项下)。可用于肺、胃出血,配白芨、贝母等。

3、用于止泻,治久虚泻痢而脐周腹痛者,有一定效果。又用于眼科,前人以本品与冰片共研末点眼治目翳;现代用海螵蛸棒(削成铅笔头状,煮沸消毒后备用)浸蘸治沙眼药物,摩擦眼结膜,治沙眼滤泡性结膜炎,有柔和而彻底的刮治作用,并缩短疗程。

用量:内服:煎汤,10-30g;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吹耳、鼻。

注意:阴虚多热者不宜多服;久服易致便秘,可适当配润肠药同用。

贮藏:置干燥处。

处方举例:

1、乌贝散:乌贼骨90g,浙母贝30g,共研细末,每服3~6g,饭前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2、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加味:乌贼骨12g,茜草根3g,黄芪9g,党参9g,当归9g,熟地黄9g,川芎9g,白芍12g,水煎服。

复方:

①治胃痛,吐酸:㈠海螵蛸五钱,贝母、甘草各二钱,瓦楞子三钱。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㈡海螵蛸一两(研末),阿胶三钱。共炒,再研末。每次服一钱,每日三次。(《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胃出血:海螵蛸五钱,白芨六钱。共研细末。每次服一钱五分,日服三次。(《山东中草药手册》)

③治吐血及鼻衄不止:乌贼骨,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④治鼻血不止:乌贼鱼骨、槐花等分。举生半炒,为末吹鼻。(《世医得效方》)

⑤治积年肠风下血,面色萎黄,下部肿疼,或如鼠妳,或如鸡冠,常似虫咬,痛痒不息:绿矾二两(烧令赤),乌贼鱼骨一两(炙令微黄),釜底墨一两。捣罗为末,用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赤糙米汤下三十丸。(《圣惠方》)

⑥治小便血淋:海螵蛸末一钱。生地黄汁调服。(《经验方》)

⑦治妇人漏下不止:乌贼骨、当归各二两,鹿茸、阿胶各三两,蒲黄一两。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⑧治妇人久办白带下:乌贼骨一两(烧灰),白矾三两(烧汁尽),釜底墨二两。捣罗为末,用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圣惠方》)

⑨治跌破出血:乌贼鱼骨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⑩治各种外伤出血:骨粉、海螵蛸、蒲黄炭各等分。研细末,过目筛,混合即得。撒于创面,稍加压即可凝固止血。(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外伤出血:海螵蛸、煅猪皮、人中白各一两,石灰一两半。共研细粉。消毒,撒于创面处,包扎即可。(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⑿治血枯:四乌鲗骨、一蔖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素问》)

⒀治哮喘:海螵蛸,焙干研成细末。每日三次。每次一钱五分,温开水送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⒁治诸疳疮:海螵蛸三分,白及三分,轻粉一分。为末。先用浆水洗,拭干贴。(《小儿药证直诀》白粉散)

⒂治疬疡:三年醋磨乌贼骨,先布摩肉赤,敷之。(《千金方》)

⒃治小儿脐疮出脓及血:海螵蛸、胭脂,为末,油调搽之。(《圣惠方》)

⒄治头上生疮:海螵蛸、白胶香各二钱,轻粉五分。为末。先以油润净乃搽末。(《卫生易简方》)

⒅治耳底出脓:海螵蛸半钱,麝香一字。为末。以绵杖缴净,吹入耳中。(《澹寮方》)

⒆治阴囊湿痒:乌贼骨、蒲黄、扑之。(《医宗三法》)

⒇治目中一切浮翳:乌贼鱼骨,细研和蜜点之。(《食疗本草》)

(21)治疳眼:乌贼鱼骨、牡蛎等分。为末,糊丸如皂子大。每服用猪子肝一具,药一丸,清米泔内煮,肝熟为度,和肝食,用煮肝泔水下三两服。(《经验方》)

(22)治下肢溃疡:海螵蛸六两,制甘石一两,赤石脂二两,熟石膏三两。研细末,瓶贮备用,如疮口局部肌肉乌紫者,取上药百分之八十,加入肉桂粉百分之二十。将药末撒于疮口以不见肉为度,每早、晚各换药一次,外贴适当软膏。第二次换药时,创口不宜用水洗涤,用消毒棉球揩去陈药,或用油料将陈药涂湿后擦去。(《浙江中医》(11):5,)

附:前人的经验认为血枯经闭可用乌贼骨,似乎本品也有通经活血作用,但实际上,乌贼骨的作用仍以收敛止血为主,所谓通经有效,可能是有补益气血药配伍的作用。古方即用“四乌贼骨一芦茹(即茜草根)必丸”治血枯闭经,现代应用此方时,多用其加味,治由贫血引起的经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nf.com/ways/1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