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雯教授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
编者按:
“第30届亚太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医师学会年会暨第18届中国白内障学术会议”于年6月1日在杭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大会邀请众多国内外著名的屈光及白内障专家前来进行学术讲座,内容涉及白内障专业的各个方面。来自医院眼科中心的徐雯教授在大会上做了题为”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的演讲,下面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领略这场饕餮盛宴!
人工晶状体固定的简介
首先徐雯教授简单介绍了一些人工晶状体固定的基本情况。徐雯教授说到,人工晶状体固定的指征主要有:晶状体摘除术后的无晶状体眼、外伤后的无晶状体眼、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先天性、继发性、外伤性)、人工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因并发症导致的人工晶状体的置换等等。假如需要进行人工晶状体固定,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徐雯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主要的几种。徐雯教授指出,如果有足够的囊膜时,可选择囊袋内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也可选择在前囊前于睫状沟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当有虹膜而无晶状体囊时,可选择虹膜爪型人工晶状体或者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于虹膜上;当既无虹膜又无晶状体囊时,可选择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于巩膜上,或者选择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内无缝线固定。
人工晶状体固定的过程
徐雯教授指出,想要进行人工晶状体固定,首先要进行患者评估。就一般检查而言,需要评估患者的年龄,有无系统性疾病,以及患者的精神状态、经济状态和依从性。眼科方面需要全面的检查,包括前囊膜、后囊膜、囊袋、晶状体悬韧带、虹膜、瞳孔、角膜、前房角、内皮细胞密度(ECD)、前房深度(ACD)、角膜水平直径(WTW)以及眼底,包括视网膜、黄斑、玻璃体、脉络膜、血管、视神经,还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眼科手术史或即将要做手术,其他方面例如眼内压、视敏度、屈光、散光等等也是需要测量的。徐雯教授谈到,术前器械和植入物的准备也是必要的。一般术者需要准备好显微镊、显微剪刀、持针器、弥散性粘弹剂和内聚性粘弹剂、9-0或者10-0的聚丙烯缝线和长弯针、眼科钩、25/26g皮下注射器针头、23g伴灌注的玻璃体切割系统等等。
随后是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徐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几种主流的人工晶状体,例如一片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状体、三片式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和四闭合襻一片式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等等。徐雯教授强调,人工晶状体固定的效果取决于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平均会有与预期值差度的近视改变。紧接着徐雯教授向大家展示了眼球冲洗和玻璃体切除术、巩膜和结膜的处理、制作结膜瓣和表层巩膜瓣的视频。
最后就是固定,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针和缝线。一般使用长弯针和直针。缝线的选择也比较多,9-0/10-0聚丙烯缝线比如EthiconCIF-4和AlconPC-7,7-0超高聚四氟乙烯(ePTFE)比如GORE-TEX。徐雯教授指出,同样材质下,大口径缝线的持久性高于小口径。人工晶状体的固定需将缝线固定在晶状体的襻上,缝线通过眼球将IOL植入,最后关闭巩膜、结膜和角膜上的切口。
方法的改进
徐雯教授比较了改进方法和传统方法的主要不同。传统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基于角膜缘的巩膜瓣,两根巩膜缝线固定2个IOL襻,而改进后变成基于穹隆部的反向角膜缘凹槽,用三根巩膜缝线固定4个IOL襻。其优势在于使用角膜缘凹槽,无需切开结膜,可折叠后房型IOL让小切口成为可能,IOL的三缝线固定使之更加稳定,并且完全不需要牵扯到虹膜和瞳孔,远离角膜内皮,缩短了手术时间。徐雯教授指出,改进的方法并不是完美的,其也存在弊端,比如还是需要聚丙烯缝线,并且手术技巧决定手术结果,因此不同的术者手术结果也大相径庭。
总结
最后徐雯教授总结到,巩膜缝线固定可在以下情况中挽救IOL:患者没有晶状体悬韧带或者囊膜的支持。当然,虹膜爪固定、虹膜缝线固定和巩膜内无缝线固定也有相同的作用。和有囊膜支持眼不同,适用于所有无囊膜支持患者的IOL固定方法尚未确立。徐雯教授最后强调,术前评估患者眼部和全身状态以及术者的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