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

概述

感觉器与感受器的区别

感受器是机体感受刺激的装置;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的总称。

感受器的功能

接受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刺激的性质、刺激的量。

感受器的分类

按所在部位及接受刺激的来源:外感受器、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

按特化程度:一般感受器、特殊感受器。

视器

包括眼球和眼副器。

眼球

外形

前极、后极、赤道;眼轴(前极、后极);视轴(瞳孔中央、中央凹)

构成

眼球壁

纤维膜(外膜)

角膜: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曲度较大,屈光。

巩膜:后5/6,厚而坚韧,乳白色,不透明。巩膜静脉窦(房水流出的通道)。保护、维持作用。

血管膜(中膜)

虹膜:圆盘形,瞳孔,眼房,虹膜角膜角。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

睫状体:睫状环,睫状突,睫状小带,睫状肌。调节晶状体曲度、产生房水。

脉络膜:后2/3,含血管和色素,营养、吸收分散光线。

视网膜(内膜)

包括外层(色素上皮层)、内层(神经层)。

视网膜盲部(视网膜虹膜部、视网膜睫状体部)

视网膜视部—视网膜脉络膜部:视神经盘,生理性盲点,黄斑,中央凹。

视网膜视部构造(三层细胞):感光细胞-视锥细胞(颜色和强光),视杆细胞(弱光);双极细胞;节细胞。

内容物

眼房和房水

眼房:位于角膜、晶状体之间。

房水:睫状体产生→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隙→巩膜静脉窦→睫前静脉→眼静脉。其功能为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维持眼内压;折光。

晶状体

位置:虹膜与玻璃体之间。

形态:双凸镜状,无色透明。

结构:晶状体囊、晶状体皮质、晶状体核。借睫状小带系于睫状体。

功能:屈光的主要装置。

玻璃体

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填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支撑视网膜。

折光装置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光波的传导路径

光线→角膜→眼前房房水→瞳孔→眼后房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眼副器

眼睑

层次:皮肤(薄)、皮下组织(疏松)、肌层(眼轮匝肌、上睑提肌)、睑板(睑板腺-霰粒肿)

结膜

分部:睑结膜、球结膜、结膜穹隆。

泪器

组成:泪腺、泪道(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泪液的生成与排出:泪腺分泌泪液→结膜上穹→结膜囊→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

眼球外肌

眶脂体与眶筋膜

眶筋膜:眶骨膜、眼球筋膜鞘、眼肌筋膜鞘、眶隔。

眼的血管和神经

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鼻(颞)侧上、下小动脉;脉络膜动脉;虹膜动脉;睫前动脉。

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涡静脉;睫前静脉。

位听器

包括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外耳门→鼓膜,“S”形前上→后→前内下。

分部:外1/3—软骨部;内2/3—骨部。

婴儿外耳道短而直,鼓膜近于水平位。

鼓膜

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椭圆形,向前、下、外倾斜。

分部:松弛部、紧张部:鼓膜脐,光锥。

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鼓室

位置:颞骨岩部内含气的小腔。

六壁:上壁(鼓室盖壁)、下壁(颈静脉壁)、前壁(颈动脉壁,其上部有咽鼓管的开口)、后壁(乳突壁-乳突窦入口→乳突窦→乳突小房;锥隆起-内藏镫骨肌);外侧壁(鼓膜壁)、内侧壁(迷路壁-岬、前庭窗、蜗窗、面神经管凸)。

内容物: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听骨链)、运动听小骨的肌(鼓膜张肌、镫骨肌)、鼓索。

咽鼓管

分部:软骨部(内2/3,咽鼓管峡)、骨部(外1/3)。

小儿咽鼓管的特点:粗、短、直。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位于鼓室上隐窝的后方。

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

鼓室→乳突窦→乳突小房。

内耳

位置

颞骨岩部内,鼓室内侧壁与内耳道底之间。

分部(前→后)

骨迷路:耳蜗、前庭、骨半规管;膜迷路:蜗管、球囊和椭圆囊、膜半规管;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膜迷路内含内淋巴。

骨迷路

前庭:前壁(一孔→耳蜗前庭阶);后壁(五孔→骨半规管);外侧壁(前庭窗、蜗窗);内侧壁(前庭嵴、椭圆囊隐窝、球囊隐窝、前庭水管内口)。

骨半规管:前、后、外骨半规管;单骨脚、总骨脚、壶腹骨脚。

耳蜗:蜗轴(伸出骨螺旋板)、蜗螺旋管(绕蜗轴转两圈半)、前庭阶、鼓阶。

膜迷路

椭圆囊和球囊:椭圆囊斑、球囊斑-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

膜半规管:壶腹嵴-感受头部变速旋转运动的刺激。

蜗管:上壁-蜗管前庭壁(前庭膜);外侧壁-骨膜(血管纹);下壁-骨螺旋板+蜗管鼓壁(基底膜),其上有螺旋器(听觉感受器)。

图中耳郭应为“耳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nf.com/wazlyy/1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