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说婴幼儿皮肤外用药常识
新生儿家长要经常面对宝宝的各种皮肤问题,有些妈妈在家存储着各种皮肤药膏,有十几种之多,但还是经常用错。用错的麻烦是不仅治不好,皮肤问题反而雪上加霜。在此我做个总结,把皮肤常见问题和对应的常用的药膏做一下梳理。做成导图图片便于家长收藏。
1
细菌性皮肤感染
代表性的皮肤症状有毛孔疖疮、眼周脓性分泌物、眼结膜炎、巩膜炎、外生殖器感染等等,还有幼儿学走路时,经常性的膝盖和手肘部位的擦伤化脓性感染等,这时就需要使用抗生素类药膏进行局部治疗,如百多邦、红霉素等,明细放在了上图内。
2
真菌性皮肤感染
代表性的症状有,需要使用抗真菌药膏,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复方酮康唑软膏、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硝酸咪康唑等(达克宁)
3
过敏性皮肤问题
代表性的有,湿疹、痱子、尿布疹、荨麻疹等等,需要使用两类西药,一类是拮抗剂类的抗组胺的药物,以口服为主,如扑尔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非索非那丁、酮替芬等等,第二类则是外用药膏,主要成分是合成类的糖皮质醇或合成类固醇类激素,如艾洛松软膏、地奈德乳膏、醋酸地塞米松等等。它们的作用机理不同。
皮肤过敏的机制:免疫系统感受到了外部的异体的物质进入了体内,如花粉、蚊虫的唾液、或某些化学成分如农残等半抗原,系统误以为细菌侵入,通知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此时就结合血管的靶细胞,打开血管的阀门,将血管中的血浆连同白细胞释放到组织中消灭入侵外来物,从而皮肤组织发生水肿。
用药:第一类是抗组胺类,抗过敏过程就相当于阻断剂,挡在组胺和阀门之间,阻断了阀门开启,作用就像是釜底抽薪,用药的形式也大多数是口服。第二类药物是激素类,属于合成糖皮质醇激素或合成类固醇激素,可以降低患处的炎症反应,作用就像扬汤止沸,大多是药膏的形式外部用药。
副作用:第一类药物的副作用往往是嗜睡,第二类药物的副作用则是抑制自身肾上腺皮质醇分泌,但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类软膏,则会抑制自身的肾上腺皮质醇分泌,继而形成激素依赖型皮炎。
4
病毒性皮肤问题
代表性的有带状疱疹、尖锐湿疣、扁平疣、幼儿急疹、风疹等等,疱疹常用的药膏是阿昔洛韦乳膏;幼儿急疹和风疹不需要治疗,基本靠自愈;尖锐湿疣和扁平疣虽然都是HPV病毒引起的感染,但使用的药物不太相同。这两种皮肤疾病经常会来自母婴垂直传播。
尖锐湿疣可以使用0.5%鬼臼毒素酊、5%咪喹莫特霜、80%~90%三氯醋酸或二氯醋酸乳膏进行治疗;而扁平疣则使用维a酸软膏、咪喹莫特软膏等。但后两种疾病通常建议确诊后由医生处方指导治疗,而不是自行使用药物。
Nicole爹
*蒲公英Baby创始人、自由撰稿人
*百年人寿高级家庭财务安全规划师
*母婴育儿问题专家
如果您觉得文章对您有用,帮忙在文章右下角点击“在看”以支持我们。
蒲公英Baby伴随您和宝宝一起成长!
加入蒲公英宝贝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