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被授予l

时代楷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年9月23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了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等10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医院等6支医疗队组成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获此殊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发布仪式并颁发奖牌和证书。他说,广大医务人员在抗疫斗争中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要学习好、宣传好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风范,以伟大抗疫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业绩。

▲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代表周翔(左二)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特别节目现场上台发言。

▲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通过连线方式对话主持人。

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战“疫”实录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袭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亿万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团结一心,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每一次战“疫”的重大历史关头从不缺席的协和人,也迅速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在历史的坐标系上,写下了协和的名字。

▲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全体队员合影。

白衣战士为国出征

1月18日,内科ICU主任杜斌教授作为协和驰援武汉第一人,加入以钟南山为组长的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经认真研判,于20日公布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国家应对疫情的政策作出重大改变。

1月23日,武汉“封城”。医院党委发出致全体党员的公开信,短短18小时内,全院名同志报名请战。

1月25日大年初一,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晚8点,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的紧急任务。短短3小时,从名志愿报名者中精挑细选出21名呼吸、感染、重症专业的精兵强将,与其他5医院组成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由韩丁副院长担任医疗队领队,于1月26日下午奔赴武汉。

▲北京协和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出征前合影。

首批医疗队到达武汉后,克服重重困难,从无到有两度改建病房。2月4日,由协和医疗队牵头建设的重症病房在48小时内改造完成,并于当晚收治18名患者。

2月7日,由张抒扬书记担任领队的第二批医疗队人飞抵武汉,在前线鏖战时刻予以增援。协和医疗队于当日起整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栋9层西区重症病房,这里成为协和医疗队抗疫“主战场”。

▲北京协和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二批队员出征前合影。

2月19日,为了提高治愈率,心脏、肾脏和重症专业的20名“特种兵”增援武汉。2月27日,检验科2名队员也受命出征武汉,加强临床检验实力。

▲北京协和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三批队员出征前合影。

▲北京协和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第四批队员到达后合影。

至此,奋战在武汉前线的协和医疗队员达人。他们肩负着“提高危重患者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目标和使命,展开了与病魔的殊死较量。

尽最大努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对协和人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遭遇战”。重症病房收治着“重中之重”的危重症患者,工作量最高的时候,32张病床用上了28台呼吸机,呼吸机不够用,氧气压力也不够用,协和迎来了特殊的考验。一名队员在抗疫手记中写道:“虽然用尽全身解数,但大多数病人的病情仍僵持不下,我才真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的无助。”

面对陌生的病毒和急剧变化的病情,协和人迎难而上。

首先且必须要做的,是快速建立工作模式,引导科学规范有序救治。医疗队组建前线核心组,由21名队员组成,每晚8点召开工作例会,凝聚集体智慧,针对临床问题,不断优化调整个体化的诊疗策略。

▲医疗队组建前线核心组和医疗骨干小组,由21名队员组成,每晚召开工作例会。

医疗队还因地制宜建立起了40多项规章制度,包括危重症患者诊治流程、医护人员诊疗常规、安全防护制度等。强调“三基三严”和“到病人床边去”,三级查房与疑难病例讨论是协和“传家宝”,拥有17个学科的团队充分发挥了综合诊治优势。在治疗方面,采用多学科协作、全方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形成“一人一策”;在护理方面,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与人文护理相结合,实行“责任制一对一护理”。队员们用富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线教授、二线医师、一线医师及主管护士每日查房。

对重症救治,医疗队回归到医学“最初”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做法,在不知道哪种办法有效时,采取“能上的方法都上”的策略综合施治。在中法新城院区,协和人最早最多开展有创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抗凝治疗、支气管灌洗、血滤吸附治疗等,最早实现病人成功脱机拔管,并转出重症病房。

前后方“云上”多学科大查房,也发挥着为医疗队提供全面学术支持的重要作用。自2月19日起,由赵玉沛院长牵头、多学科顶尖专家参与,共举行24次远程会诊,对临床问题及时研究探讨,第一时间提供最合理的治疗策略,指导科学精准施治。其中包括5次临床病理讨论会,医院开展遗体解剖与发病机制探索。

▲3月12日,由赵玉沛院长领衔的医院高级别多学科团队与陆军医院(医院)等共同举行远程临床病理讨论会(CPC)。

▲张抒扬书记带领医疗队与陆军医院(医院)卞修武院士等探讨临床病理结果。

协和的旗帜一直高高飘扬

“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3月6日晚,张抒扬书记在前线讲了一堂特殊而生动的党课,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强大战力,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体队员攻坚克难。援鄂期间,医疗队共组建了6个临时党支部,开展主题活动32次,主题党课3次,举办“疫线课堂”37期。共有52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41位队员火线入党,协和医疗队中党员比例达到74%。“实践证明,党建工作使整个团队保持了高昂的士气,更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坚定的信仰,他们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张抒扬书记无比欣慰。

▲张抒扬书记讲党课,题目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活跃在疫情防控、科学救治第一线的协和人,将所积累的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分享,用协和智慧助力全球抗疫。

富有科学精神的协和人未有一刻懈怠,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制定诊疗建议方案、护理规范;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合作探索;对临床现象背后的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分享临床诊治经验。协和医疗队员的名字登上了《科学》(Scienc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英国医学杂志》(theBMJ)、《新发现病原体与感染》(EMI)等国际期刊。

▲4月8日,张抒扬教授和李永哲教授为通讯作者的文章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国际上首次报道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多种高滴度抗磷脂抗体的临床现象。

3月16日,国新办召开协和专场英文记者会,向全世界介绍重症患者诊治的“协和经验”。疫情期间,协和医疗队与10多个国家开展了20余次国际远程连线,参与的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全球疫情会诊室”特别节目收看人数超过1亿人次。协和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疫情无国界”的医者担当。

4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马晓伟主任到驻地看望大家时称赞:“协和国家医疗队在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候来到武汉,把协和的精神、协和的风格、协和的思想带到了这里,在重症救治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协和的旗帜一直高高飘扬。”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看望慰问医疗队队员。

4月12日,运行了69天的重症病房正式关闭,这里共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人,其中75人使用了有创呼吸机,6人进行了ECMO治疗,18人进行了96例次的血液净化治疗,46人进行了俯卧位通气,38人次使用了床旁气管镜……每一个数据都是艰难抗疫历程的深刻印记。4月15日,协和医疗队作为最后一支撤离武汉的国家医疗队凯旋荣归,圆满完成国家任务。

▲武汉市民欢送协和白衣战士回家。

在年这场疫情“大考”中,北京协和援鄂抗疫医疗队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慎终如始、战“疫”到底,用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厚积薄发的学术品质、科学精准的综合施治,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答卷,用医者大爱谱写了护佑人民健康的华美篇章。

▲赵玉沛院长与医疗队核心组全体成员合影。

文字/王晶

图片/医疗队、新华社提供王鹏飞

编辑/王敬霞

主编/陈明雁

监制/张抒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nf.com/wazz/1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