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结膜炎
一、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曾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起暴发流行,本病多发于夏秋季,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剧,刺激症状重,可伴有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损害及耳前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是微小RAN病毒中的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A24的变异株,也有腺病毒11型的报道。本病为接触感染,以手眼接触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本病潜伏期短,起病急,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潜伏期最短约2-3小时,一般为12-24小时。自觉症状重,眼部疼痛、异物感、畏光及水样分泌物,最典型的体征是球结膜下点、片状出血,同时结膜高度充血水肿,部分患者可并发角膜病变,表现为浅层点状角膜病变,或上皮下浸润,多位于下方角膜;个别严重者可出现轻度前色素膜炎。此外,患者耳前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周身不适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本病自然病程约7-10天。极个别患者可发生神经性并发症,如Bell面瘫、脊神经根炎等。目前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局部可用广谱抗病毒药。注意严格消毒隔离措施。二、流行性角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曾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流行,但小范围流行更加常见,经常在眼科门诊、学校和家庭中引起流行,散发病历也很常见。成人发病多于儿童,其临床特点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可同时伴有角膜上皮下圆形浸润。由腺病毒8、19和37血清型感染所致,其他血清型也可引起。本病为接触传染,春夏更易流行。本病潜伏期5-12天,常为双眼先后发病,患眼疼痛、异物感、流泪等症状明显。典型体征是结膜大量滤泡,并以下睑结膜最为明显,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结膜下可有小出血点,严重者睑结膜尤其是下睑结膜可有伪膜形成,极少数严重者可形成睑球粘连,患者耳前淋巴结肿大,通常合并角膜炎,发病数日后,可出现浅层点状角膜病变,此后,点状病变可进一步加重,形成中央局灶性上皮病变;大约发病2周后,急性结膜炎症状逐渐减退,角膜出现典型的上皮下浸润,呈圆形斑点状,散在分布,直径约0.4-0.7毫米,此系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在前弹力层和前基质层的浸润,是机体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这种上皮下浸润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逐渐吸收。极个别情况,浸润最终形成瘢痕,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目前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局部可用广谱抗病毒药。严格消毒和隔离。
鐧界櫆椋庡彲浠ユ不鎰堝悧鍖椾含涓尰鐧界櫆椋庣爺绌堕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