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exanthemasubitum,ES)又称婴儿玫瑰疹(roseolainfantum,RI),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其特点是在发热3~5天后热度突然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红色的斑丘疹,病情减轻,如无并发症可很快痊愈。
临床表现感染发病多在2岁以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
1.发热
潜伏期1~2周,平均10天。多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生高热,体温39℃~40℃以上,高热初期可伴惊厥。患儿除了有食欲缺乏外,一般精神状态无明显改变,但亦有少数患儿有恶心、呕吐、咳嗽、巩膜炎、口周肿胀及血尿、极少数出现嗜睡、惊厥等,咽部和扁桃体轻度充血和头颈部、枕部淋巴结轻度肿大,表现为高热与轻度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
2.出疹
发热3~5天后,热度突然下降,在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热退同时或稍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散在,直径2~5毫米不等,压之褪色,很少融合。皮疹通常先发生于面颈部及躯干,以后渐渐蔓延到四肢近端。持续1~2天后皮疹消退,疹退后不留任何痕迹,没有脱屑和色素沉着。部分患儿早期腭垂可出现红斑,皮疹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
3.其他症状
包括眼睑水肿、前囟隆起、流涕、腹泻、食欲减退等。部分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
检查确定诊断主要依据是血清抗HHV-6和抗HHV-7抗体的检测,也可进行病毒分离或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DNA。
1.血常规检查
在发病的第1~2天,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发疹后则明显减少,而淋巴细胞计数增高,最高可达90%以上。
2.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HHV-6、7型感染的确诊方法。HHV-6、7型可在新鲜脐血单核细胞或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增殖。但需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IL-2、地塞米松等物质。感染细胞在7天左右出现病变,细胞呈多形性、核固缩、出现多核细胞。感染细胞出现病变后还可继续生存7天,未感染细胞则在培养7天内死亡。由于病毒分离培养费时,不适于早期诊断,一般只用于实验室研究。
3.病毒抗原的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适于早期诊断,但病毒血症维持时间短,很难做到及时采取标本。目前广泛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和组织内病毒抗原。抗原阳性结果可作为确诊的依据。
4.病毒抗体的测定
采用ELISA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HHV-6、7型IgG、IgM抗体,是目前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IgM抗体阳性,高滴度IgG以及恢复期IgG抗体4倍增高等均可说明HHV-6、7感染的存在。当从脑脊液内测到IgM抗体或IgG抗体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存在。IgM抗体一般产生于感染后5天,可持续存在2~3周,IgG抗体于感染后7天产生,4周后达高峰,可持续长时间。但由于疱疹病毒之间存在一定抗原交叉,其他疱疹病毒感染也可引起抗体增高,可用抗补体免疫荧光试验加以鉴别。
5.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核酸杂交方法及PCR方法可以检测HHV-6、7DNA。由于HHV-6、7均存在潜伏感染,因此有时检测出病毒的DNA,并不能确定处于潜伏状态或激活状态。可用定量、半定量PCR来测定DNA的量,明确是否存在活动性感染。高浓度的病毒DNA提示活动性感染的存在。
6.其他辅助检查
一般病例无需特殊检查,必要时可做X线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1、宝宝发热第一步,检查体温,半个小时测量一次,确保体温没有过高(39°)
2、给宝宝贴上退热贴,或者凉毛巾,如果持续高热,最好是把退热贴剪成小块,贴在大动脉处(脖子、腋窝、大腿根),不知道哪里是大动脉也没关系,用手摸摸,哪里烫贴哪里。
如果温度一度超过39°,或者持续1个小时以上,可以给宝宝吃一些退烧药。
3、多摸摸宝宝的耳朵后面,如果有淋巴结一般都是慢慢凸起的,不是一开始就有一个大包。
4、去医院检查血液,如果可以看到中性淋巴比率下降,并且淋巴细胞比率上升,那么几乎可以确定是幼儿急诊了
5、一般发烧1天就会在宝宝身上发现一些小疹子,很小很少,要细心检查,很明显区别于蚊虫叮咬的包,有点像小水泡;发烧3天后就会出现成片的红斑,这个时候基本上发烧已经退了,如果没有退,说明疹子还没长完;有的宝宝会先长上半身,再长下半身。
END
注意事项尽量不要挂水和吃退烧药
宝宝皮肤散热功能差,千万不能帮宝宝捂汗,防止宝宝高热抽筋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