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科助理医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关于年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导学汇总
年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零风险保过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病原体为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2.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
3.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借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对于婴幼儿,也可通过怀抱、喂乳、接吻、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4.人群易感性发病年龄从2~3个月开始,6个月至14岁儿童发病率最高。5.流行季节终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潜伏期1~7日,平均2~3日。 按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四种临床类型。1.普通型
流脑普通型分期正确的是 A.上呼吸道感染期—脑膜炎期—败血症期—恢复期 B.脑膜炎期—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恢复期 C.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D.消化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E.消化道感染期—脑膜炎期—败血症期—恢复期
『正确答案』C
上呼吸道感染期:类似感冒
多数无症状,部分有咽痛、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脑膜炎球菌。此期持续1~2日。 败血症期: 一般症状:高热 起病急骤,高热伴畏寒、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烦躁不安,偶有关节痛。 瘀点或瘀斑:最特征表现:瘀点斑点 肩、肘、臀等易受压处多见,色泽鲜红,后变为紫红。少数先为淡红色斑丘疹,而后迅速转为瘀点或瘀斑。 病情严重者瘀点、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出现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疱。
化验检查: 此期血培养多为阳性,脑脊液可能正常,瘀点涂片检查易找到病原菌。 脑膜炎期: 头痛加剧,频繁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 此期特征性表现为脑膜刺激征阳性。
小结:普通型流脑最核心表现 (1)脑膜刺激征 (2)瘀点瘀斑 (3)儿童常见
10岁女孩,1日前因突起高热、剧烈头痛入院。查体:神清,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瘀斑,颈强直,心率次/分,两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化验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8×/L,中性粒细胞89%,淋巴细胞5%,单核细胞6%,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伤寒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病毒性脑炎
『正确答案』A
恢复期: 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症状逐渐消失,皮疹大部分被吸收。一般1~3周痊愈,约10%患者出现口唇疱疹。
2.暴发型 起病更急,病情变化迅速严重,病死率高,儿童多见。 (1)休克型 (2)脑膜脑炎型 (3)混合型: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暴发型的临床表现,病情极为严重 (1)休克型核心特点小结:①瘀斑更重②循环更差(血压低;尿少;皮肤发花)③DIC更明显④多无脑膜刺激征 多无脑脊液显著异常
特别指出: 暴发型流脑(休克型)易错点 多无脑膜刺激征 多无脑脊液显著异常
(2)脑膜脑炎型:
脑膜炎+脑实质受损
除高热、瘀斑外,脑实质受损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喷射性呕吐,反复或持续惊厥、迅速进入昏迷。部分患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快慢不一、深浅不均、呼吸暂停等节律的变化)或脑疝。
脑实质受损:昏迷、呼衰、脑疝
3.轻型: 病变轻,多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出血点少。脑脊液一般无明显改变。4.慢性型: 发病率低,多见于成年患者,病程可迁延数周至数月。表现为间断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后常成批出现皮疹或瘀点,常伴关节痛、脾大、血培养可呈阳性。
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多发生于冬春季;当地有流脑发生或流行。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在(15~40)×/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脊液
化脓,细胞多
呈化脓性改变,但在病程早期,脑脊液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后期呈混浊,细胞数增高>0×/L,分类以多核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高,糖和氯化物减低。
鉴别诊断 (1)其他化脓性脑膜炎: 非流行性,无明显季节性,瘀斑及唇周疱疹少见。需要靠脑脊液和血液的细菌学检查来鉴别。 如肺炎球菌脑膜炎、流感杆菌脑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及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等。 (2)结核性脑膜炎: 多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病程长、起病缓慢。早期有头痛、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随病情加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严重者有嗜睡、谵妄、惊厥、昏迷。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改变,细胞数在×/L以下,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明显减少。 转诊 对疑似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期就地呼吸道隔离和转诊治疗。暴发型流脑的病情凶险,变化迅速,多数患者死于入院后12小时或转诊途中,故应就地抢救,创造转诊条件,争取最佳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