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普科普污水排放余氯限值规定及监测方法,
什么是余氯?
余氯,是指含氯消毒剂投入水中后,除了与水中细菌、病毒、有机物、无机物等作用消耗一部分氯量外,还剩下的那部分氯量称为余氯。它可分为游离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这两种余氯的总和称为总余氯,可用于指示水体的整体消毒效果。各地相关机构,根据相关标准及水体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检测余氯或总余氯。
余氯的分类:
游离性余氯:一般指的是次氯酸(HOCl)和次氯酸根(OCl?),又称为自由氯。它具有快速且强烈的杀菌能力,但消失速度也较快。
化合性余氯:包括一氯氨(NH?Cl)、二氯氨(NHCl?)和三氯氨(NCl?)及其它氯胺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氯与水中氨或有机氮反应生成的,虽然它们的杀菌能力较游离性余氯弱,但具有稳定的杀菌效果。
余氯的作用:
杀菌消毒:余氯的主要作用就是杀菌消毒。在自来水处理过程中,通过向水中投加适量的氯气或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有效地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防止水传播疾病的发生。
维持水质稳定:余氯在水中能够持续发挥杀菌作用,保持水质的稳定。即使在水质输送和储存过程中,余氯也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繁殖,确保水质不受二次污染。
指示水质安全:余氯含量的高低可以作为水质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余氯含量过低可能意味着水质没有得到充分的消毒处理,存在卫生安全隐患;而余氯含量过高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监测余氯含量,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问题,保障饮用水安全。
在污水处理时,常用氯气或某些氯化合物消毒。有时也用氯气氧化污染较严重的原水以改善水质。这时常测定余氯以控制处理过程,那污水中余氯检测值范围及方法是什么呢?
余氯/总余氯对生活饮用水、地表水、医疗污水的要求各不相同。其中《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要求供水单位出厂水余氯值控制在0.3-4.0mg/L,管网末梢余氯含量不得小于0.05mg/L。
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余氯浓度一般应小于0.03mg/L,余氯浓度大于0.5mg/L时,应向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报告。
医疗污水根据排放主体及排放领域不同,对消毒接触池出口总余氯要求有所不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要求如下:
余氯检测方法及其适用场景:
1、二恶烷指示剂法:
利用二恶烷与余氯发生反应生成颜色,通过比色去测定余氯的含量。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且响应快速。广泛应用于饮用水、游泳池等场所。
2、定量法:
通过一系列精密测量仪器和试剂,精准测定余氯的含量。包括电极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准确性高,适用于实验室等需要精准测量的场所。
3、电化学法:
利用电极与溶液中的余氯发生反应,通过监测电极电势的变化来测定余氯含量。响应迅速、操作简单,因此在现场监测和快速测定余氯时得到广泛应用。
4、光度法:
通过测量溶液中余氯产生的吸光度来间接测定余氯含量。测定简便,精度较高,对样品要求不高,适用于大量快速测定余氯的场合。
5、DPD比色法:
在特定PH条件下,DPD与余氯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通过颜色深浅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测定余氯含量。无人值守操作,测量数值稳定,用户可选择测量周期,需更换试剂。广泛应用于饮用水、污水、废水及工业循环冷却水等场所。
6、碘量法:
余氯在酸性溶液内与碘化钾作用,释放出定量的碘,再以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本法测定值为总余氯,包括多种形式的氯。适用于实验室等需要准确测量的场所。
7、邻联甲苯胺比色法及邻联甲苯胺一亚砷酸盐比色法:
基于邻联甲苯胺与余氯的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进行测定。可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的总余氯及游离余氯,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L余氯。
8、N,N’一二乙基对苯二胺一硫酸亚铁胺滴定法:
基于N,N’一二乙基对苯二胺与余氯的反应进行滴定测定。可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的游离余氯、一氯胺、二氯胺及三氯胺,最低检测浓度为0.mg/L余氯。
戈普推荐:
戈普仪器PMCL分析仪主要由控制器搭配余氯传感器Bsens(铂金电极)或者Bsens(黄金电极)及BAF余氯专用恒流槽组成。
可监测水中余氯、二氧化氯和臭氧,采用恒电压原理,测量稳定可靠,安装简单,性价比高。
典型应用:饮用水,医院污废水,二次供水,工业过程用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