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引水渠排口有不明水体排出来源已查清
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hunan.ifeng.com/a/20180514/6574807_0.shtml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治理,北京的河湖水生态环境大有改观,但维护这一成果还需要不断监督。近日,市民张先生拨打北京市民热线反映,京密引水渠昆玉河段的一个排水口有青灰色的水排出,可能是附近在建工地排出的废水。按照相关规定,向河湖排水的入河水体水质要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这一排水口排出的水来源于哪里?又是否合规?04:月10日下午3点,天气晴好。海淀区长春桥下宽阔的昆玉河水光潋滟,倒映出两侧树木和房屋的影子。在一片如镜子般澄澈的湖面上,一片蓝灰色的水域引起了市民黄先生的注意。这片水域位于长春桥南约米河西,有水流不断从一个方形的排口流出。黄先生担忧地表示,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水体颜色看着不像是干净的水,还需要摸清源头。排口大致位置/来源于百度地图澄澈的湖面西侧的排口/记者拍摄于12月10日路过的市民刘先生则表示,这个排口是雨水排口,秋冬季很少有水流出,一般夏天下雨时才会有水流出。而此时正值寒冬,方形排口流出的水却源源不断,呈青灰色,中间还漂浮着几根烟头。排口流出的水/记者拍摄于12月10日水中漂浮的烟头/记者拍摄于12月10日昆玉河是京密引水渠的一段。京密引水渠是北京市最主要的供水线路,有“北京市民日常饮用的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是通过京密引水渠输送”的说法。市民担心,这来历不明的排水会导致水质变差,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有可能影响市民饮水安全。河畔美景/记者拍摄于12月10日有市民沿河岸边遛弯/记者拍摄于12月10日站在长春桥上拍摄下方排口/记者拍摄在河边垂钓的市民则表示,河里的水原本很清澈,最近一个月这个排口经常会有水排出,颜色比较浑浊,但不知道来源于哪里。由于这处排水口临近地铁12号线的施工工地,有市民怀疑这里的水是从工地排出的。“修地铁造福于民,排污水污染环境,这完全是两码事。不能因为修地铁,就肆无忌惮地往河里面排污水。”排口邻近地铁12号线在建工地/记者拍摄追问1这一排水口的水来源于哪里?记者将问题反映给这一河段入河排水口巡查、监督工作责任单位——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文娟介绍,9月26日,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就发现了这一排水口存在排水入河现象,严重影响河道水质。经和市排水集团以及海淀区曙光街道进行联合溯源,确认流出的水来自地铁12号线长春桥站施工工地施工降水。追问2如何规范施工排水行为?张文娟表示,《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向河湖排水的入河水体水质应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海淀区水务局水政执法部门会同市水务局、市排水集团、海淀区曙光街道等,对地铁12号线施工降水行为已开展多次联合执法检查,共查处未落实节水责任制、未安装计量设施、擅自接入公共排水和再生水管网等7个案件,处罚6.4万元,通过执法手段推动地铁施工规范施工降水行为。今年11月,北京市水务局与市重大项目办、海淀区水务局、市排水集团和市轨道公司等相关部门、单位已召开多次协调会,形成专题会议纪要,要求建设单位针对排水问题立即进行整改,抓紧办理排水许可手续,在水质检测合格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现状雨水管线作为施工降水排水通道,不得对河湖环境造成污染。下一步市水务执法总队将牵头加强对地铁施工降水的监督检查工作,城市河湖管理处也将继续加大宣传监管力度,与属地街道沟通配合,同时对水口进行监管。追问3建设方为何向河中排水?如何整改?地铁12号线年全面开建,串起海淀、西城、东城和朝阳四个城区,通车后将方便沿线居民出行。针对排水情况,地铁建设管理单位——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表示,今年汛期北京降雨丰沛,叠加生态补水回补地下带来的效益,9月份以来,全市平原区的地下水位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受此影响,在建地铁12号线西段部分车站,如长春桥站,在初步设计时没有地下水,但目前施工作业面已进入地下水位以下,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困难和安全隐患。为保证地铁施工安全,保证不因带水施工导致发生坍塌等安全事故,轨道公司第一时间向相关上级领导部门汇报,申请应急降水排水,同步办理排水许可手续。市轨道公司表示,在市重大办和市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各方建立了协调沟通机制,并召开了专题协调会。会议上达成如下共识:首先,在市重大办、市水务局的组织下完成了降排水方案专家论证工作;第二,在排水入雨水管前,在现场设置沉淀过滤池,所有地铁排水均通过沉淀过滤达标后再排入雨水管。12月9日,北京市排水集团已对沉淀过滤池进行了现场初步验收,验收合格。目前,市轨道公司已将排水接入手续资料报排水集团等待审批。市轨道公司表示,将在市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做好水质净化和检测,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配合排水部门对雨水管沿线接口进行调查,查看是否有其他水体排入本条雨水管,积极配合排水集团加快有关手续的办理。施工安全要保证,水体环境也很重要。在两方之间找平衡需要施工主体如实反映情况,多部门配合寻找解决之策,在源头把水体净化检验合格后再排入河中。只有足够重视生态保护,才能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来源:调查团,记者:苏宁,编辑:赵明聪,主编: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