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Retina读书笔记07Cent
从Retina第四版开始接触到这部公认的视网膜圣经,短短几年第六版也已出版。这部不可多得的巨著怎能束之高阁?我们一起来读吧
病名的变迁:
年AlbrechtvonGraefe首次描述为centralrecurrentretinitis;
年Bennet使用centralserousretinopathy;
年Gass称之为idiopathiccentralserouschoroidopathy(CSC);
目前通常称为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R)。
中浆的定义:
中浆没有明确的定义。
此病临床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局部的神经上皮层浆液性隆起伴或不伴色素上皮脱离,以及色素上皮改变。中浆很大的特点为虽然有色素上皮损害,但和其他脉络膜血管性疾病(如wetAMD)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一般情况下不涉及脉络膜的新生血管以及随之而来的瘢痕等问题。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期患者通常在3-4个月逐渐恢复。慢性期(六个月及以上)的表现通常可见RPE的萎缩灶(自发荧光表现十分明显)。
发病机理:
到目前为止,仍然知之甚少。
多因素造成的脉络膜循环异常继发的RPE损害。血流动力学改变、缺血或炎症导致的脉络膜的高渗状态。这些脉络膜血管的高渗可能导致脉络膜组织的静水压增高,RPE的屏障功能抵挡不住,继而形成色素上皮脱离,RPE局部的损坏进而液体进入视网膜下。
最近的研究显示醛固酮/盐皮质激素受体通路可能参与中浆的发病。动物模型制作就是采用玻璃体腔注入醛固酮以使脉络膜血管扩张、渗漏,脉络膜增厚。
临床表现:
大部分急性CSCR在发病3-4个月后自行好转。但在一年内,高达50%的患者会经历病情反复。
急性期CSCR的典型表现。后极部局部的神经上皮隆起。
慢性中浆,神经上皮下的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局部可见色素上皮萎缩灶。
FFA显示多处RPE萎缩灶,透见荧光,黄斑颞侧渗漏十分明显。
45岁男性患者,右眼视物发暗3周。OCT可见视网膜下液以及PED。左眼可见PED以及FA的液体聚集。
鉴别诊断:
可导致后极部渗出性神经上皮隆起的疾病均需鉴别。
AMD:50岁以上的患者需要仔细鉴别。FFA和ICGA,OCT,OCTA绝大部分都能区分。
PCV:ICGA有时会很难鉴别。鉴别点为网膜下的出血和polyps,分支血管网,ICGA上的polyps渗漏。
视盘小凹:FA在视网膜上没有渗漏点,OCT扫描视盘可能找到线索。仔细检查视乳头。
VKH:VKH多系统累及,一般双眼发病的肉芽肿性全葡萄膜炎。大多较易鉴别,少量情况下很难。
后巩膜炎:可出现浆液性的视网膜脱离,B超可有T征。
CSCR的诊断和治疗流程。
进行局部激光治疗前后的对比。
42岁男性患者左眼出血黑影4个月。进行PDT治疗后,脉络膜厚度逐渐降低。
激光治疗和光动力治疗仍然是治疗中浆的主要手段。
读者赞赏长按识别↓↓↓
杨嘉嵩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