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场率最高的中药甘草
《赞甘草》
宋·梅尧臣
美草将为杖,孤生马岭危。
难从荷钓史,宁入化龙坡。
去与秦人采,来扶楚客衰。
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
药名: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甘;平
归经:脾;胃;心;肺经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6g,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凡入补益药中宜炙用,入清泻药中宜生用。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甘草,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药性和缓,能调和诸药。所以,在许多处方中都由它“压轴”,称“甘国佬”围绕着甘草的发现也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从前,某乡村中有一老医生,医术精湛。一次他赴外地为人看病,临行给徒弟留了几包事先开好的药,准备应付家里来的病人。谁知他多日未回,留的那几包药快要用完了。徒弟无法,只好把院里烧水用的嚼起来甜丝丝的干柴切碎包起来,妄称是师傅走时留下的。谁知那些患了脾胃虚弱的病人、患有咳嗽痰多的病人、患有咽痛的病人、患有痈疽肿痛的病人、患有小儿胎毒的孩童吃了这些甜丝丝的干柴,病都好了。这种干柴,就是甘草。从此,甘草入药,沿用至今。传说虽然不可信,但这也体现出了中医药的发展,就是一代代中医人不断发现,细心观察,从而慢慢达到了人与自然为整体的观念。(当然,科技如此发达的如今,我们已经不用再做“神农尝百草”的尝试啦,小朋友们请勿模仿)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黄甘草、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中国北方,以内蒙古、甘肃等地所产者为著名。商品药材中又有粉甘草(即去皮甘草)和带皮甘草之分。粉甘草,也叫粉草,是以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皱纹者为佳;带皮甘草是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入药,粉甘草较带皮甘草为优。
甘草性味甘,平。人心、肺、脾、胃经。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药,能泻火解毒、润肺祛痰止咳,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咳嗽哮喘等症;炙后入药,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心悸怔忡、脉结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以及腹中痉挛急疼痛等症。甘草的药性缓和,可升、可降,可以与补药、泻药、寒药、温药、凉药等各类药物配合使用,并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含有大量甘草甜素、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异甘草元、新甘草甙、新异甘草甙等。有抗溃疡、抗炎、抗惊厥、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变态反应、解毒、镇咳、镇痛、解痉、降低血胆固醇、增加胆汁分泌等药理作用。目前除传统的用途之外,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肿瘤、高脂血症、阿狄森氏病、席汉氏综合征、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疟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先天性肌强直、血栓性脉管炎、子宫糜烂、结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皮肤皲裂、艾滋病等等。甘草浸膏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黏膜,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起到镇咳作用。甘草的甘草酸、甘草甜素等能减低或吸附氯化铵、组织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等多种毒性物质而体现解毒作用。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甘草产地广泛、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可谓遍地皆是、手到擒来,故为凡草,但从古到今,甘草的普遍应用和药学价值是很不平凡的,所以,甘草可谓是凡草不凡!
当然,甘草也不是人人皆宜、多多益善的,若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血钾降低、脘腹胀满、食纳呆滞等。此外,甘草与海藻、甘遂、大戟、芫花相反,临床不可同用。
江仙儿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