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执业考试考点梳理三十六
关节脱位病人的护理
1.骨的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为关节脱位。有损伤性脱位、先天性脱位、病理性脱位和习惯性脱位。
2.临床表现为脱位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关节功能丧失。畸形、弹性固定、和关节盂空虚是关节脱位的特征性表现。
3.治疗以手法复位为主,早期进行效果好。伴有关节内骨折及软组织嵌入、陈旧性脱位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人采用手术复位。复位后固定有利于关节囊韧带及周围软组织修复。固定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引起关节僵硬,一般固定2~3周。
4.固定后即开始功能锻炼,早期舒缩患部周围的肌肉及其他关节,去除固定后逐渐活动患部关节,主动活动为主,被动为辅,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5.受伤初期、复位与固定后或手术后,注意观察伤肢远端皮肤的色泽、温度、感觉和指(趾)活动情况,触摸动脉搏动并与健侧相比较。受伤关节早期可冷敷,以减轻局部组织渗血和肿胀,受伤24小时后可热敷以促进积血和水肿吸收,加快损伤组织修复。
6.肩关节脱位
(1)肩关节脱位多由间接暴力引起。按照暴力作用方向及受伤时体位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下脱位、盂上脱位四种类型,前脱位多见。前脱位又分为喙突下脱位、锁骨下脱位和盂下脱位,以喙突下脱位多见。
(2)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肿胀,不能活动,以健手托扶患侧前臂,头部倾斜于患侧。三角肌塌陷,呈“方肩”畸形,原关节盂空虚。杜加(Dugastest)试验阳性,即患侧手掌搭在健侧肩部时,肘部不能紧贴胸壁;或患侧肘部紧贴胸壁时,手掌不能搭在对侧肩上,提示肩关节脱位。
(3)以手法复位,方法有病人取卧位的手牵足蹬法和病人取坐位牵引回旋法。复位后将肩关节固定于内收、内旋、屈肘90°,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固定3周。
7.肘关节脱位
(1)肘关节脱位多由间接暴力引起。临床表现有肘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明显畸形,肘部弹性固定在半屈位,肘后空虚,可摸到凹陷,肘后三点关系失常。(2)尽早手法复位,少数手法复位失败,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复位后用长臂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屈肘90°,前臂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一般固定2~3周。
8.髋关节脱位
(1)髋关节脱位为间接外力所致。按脱位后股骨头的位置分为后脱位、前脱位、中心脱位三类,其中后脱位最多见。
(2)临床表现为疼痛、功能障碍,后脱位时患肢出现典型的屈曲、内收、内旋、短缩畸形,臀部可触及股骨头。
(3)髋关节脱位后宜尽早复位,最好在24小时内,超过24小时后再复位十分困难。手法复位方法有提拉法和悬垂法。复位后,置患肢于外展中立位,用持续皮牵引或穿钉子鞋固定患肢,一般固定2~3周,严禁屈曲、内收、内旋动作,避免再脱位。
(4)固定期间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其余未固定关节的活动,3周后开始活动关节,4周后扶拐下地.3个月内患肢不能负重,以防止股骨头缺血坏死或变形。
风湿热病人的护理
1.风湿热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发生的一种全身结缔组织病。本病常侵犯关节、心脏、皮肤,也可累及神经及其他脏器。7~16岁学龄儿童发病较多见,多发于冬春阴雨潮湿季节。链球菌感染是诱发风湿热的病因。
2.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发病前2~5周常有咽喉炎及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咽喉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咳嗽等症状。
(2)典型表现发热:①发热:约50%到70的病人可有发热,热型不规则。②关节炎:典型的关节炎呈游走性、多发性,同时侵犯数个大关节,以膝、踝、肘、腕、肩关节较常见。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表现为红、肿、灼热、疼痛和压痛、活动受限。③心脏炎:典型的心脏炎病人常主诉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④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形、中央苍白,多分布在躯、干肢体的近端,时隐时现,大小不一,压之褪色,不痒。⑤皮下结节:常在心脏炎时出现,多发现于关节伸侧的皮下组织,尤其在肘、膝、腕、枕或胸腰椎棘突处。⑥舞蹈病:多发生在儿童,在风湿热的后期出现,为一种无目的、不自主的躯干或肢体的动作。
3.白细胞总数轻、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稍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速。C反应蛋白阳性。血清糖蛋白或黏蛋白增高。咽拭子培养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增高(高于单位为异常)。抗去氧核糖核酸酶试验增高(高于单位为异常)。抗链球菌激酶试验异常(高于80单位为异常),抗透明质酸酶试验异常(高于单位为异常)。免疫球蛋白增高,IgG和IgM变化较明显。补体C3、C4、C3c增高。外周血淋巴细胞促凝血活性试验是较敏感和特异的细胞免疫方法,阳性率为80%。
4.青霉素是最有效的杀菌剂,疗程为10~14天。抗风湿治疗首选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常用阿司匹林。对心脏炎一般采用糖皮质糖皮质激素治疗。单纯关节炎疗程为6~8周。心脏炎的疗程最短。
5.心脏炎的护理
(1)注意心率、心律及心音的变化,有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多汗、气急等心力衰竭的表现。
(2)绝对卧床休息:无心脏炎者2周,有心脏炎时轻者4周,重者6~12周,伴心力衰竭者待心功能恢复后再卧床3~4周,血沉接近正常时方可逐渐下床活动。一般恢复至正常活动量所需的时间是:无心脏受累者1个月,轻度心脏受累者2~3个月,严重心脏炎伴心力衰竭者6个月。
(3)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心力衰竭者适当的限制盐和水,少量多餐,并保持大便通畅。
6.正确用药并观察副作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出血,应饭后服用或同服氢氧化铝,可减少对胃的刺激,加用维生素K,防止出血。密切观察避免交叉感染。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护理
1.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在20~45岁,女性多见。
2.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多数病人起病缓慢,在明显的关节症状前多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减退、手足发冷等全身症状。
(2)关节症状:①晨僵: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可出现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僵硬,活动受限,如胶黏着的感觉,适当活动后逐渐减轻,尤以晨起是最明显称为晨僵。约95%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可出现晨僵,晨僵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作为判断病情活动度的指标。②关节疼痛和肿胀:往往是最早出现的关节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大关节也常受累,多呈对称性、持续性。③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关节畸形多见于晚期病人。急性发作期由于滑液增加和关节外软组织的肿胀,使关节肿胀呈梭状,特别是近端指间关节,称梭状指。病变后期,因滑膜炎的绒毛破坏了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造成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畸形,又因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受损使关节不能保持在正常的位置,出现手指在掌指关节处偏向尺侧,或有关节半脱位,形成特异性的尺侧偏向畸形,形成关节活动障碍。④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是本病较特异性的皮肤表现,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皮下,粘附于骨膜、肌腱、坚硬如橡皮,无压痛,呈对称性分布。类风湿结节的存在表示本病的活动。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外表现还有巩膜炎、结膜炎及脉络膜炎,肺部可有胸膜炎、胸腔积液、心脏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可有周围神经病变。
3.血液检查有轻至中度贫血。血沉增快是滑膜炎症的活动性指标。C反应蛋白增高说明本病的活动性。类风湿因子(RF)在80%的病人中呈阳性,其滴度与本病活动性和严重性成正比。
4.治疗原则
(1)急性期关节肿痛、发热、内脏受累,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恢复期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或做理疗,避免关节畸形。
(2)药物治疗:①非甾体类抗炎药,常用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此类药物在服用后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反酸,甚至胃粘膜出血。②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常用有甲氨蝶呤(MTX)、雷公藤、青霉胺、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临床上常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有胃部不适、黑便、头痛、口腔溃疡、肝功能异常和骨髓抑制。③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泼尼松。
5.主要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病人关节疼痛的强度、肿胀畸形的程度、活动情况及病人自理能力,并进行评估,制定适宜的帮助计划。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估用药效果。
(2)注意休息与活动:活动期发热或关节肿胀明显时应卧床休息,并保持正确的体位,勿长时间维持抬高头部和膝部的姿势,以免屈曲姿势造成关节挛缩致残。病情缓解时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锻炼过程要注意运动量,要适当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3)缓解病人疼痛、保持病人自理能力、做好心理护理和药物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护理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病变可以累积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15~35岁,育龄妇女占90%~95%,典型症状是面部出现蝶形红斑,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伴有多脏器受累。
2.临床表现有发热、皮肤黏膜损害、关节与肌肉疼痛、脏器损害。肾衰竭和感染是SLE的主要致死原因。
(1)发热:无一定热型,初期仅有低热,急性活动期可有高热,同时伴有乏力、疲倦、体重减轻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2)皮肤损害:80%的病人有皮肤黏膜损害,常见于暴露部位出现对称的皮疹,典型者在双面颊和鼻梁部有深红色或紫红色蝶形红斑。在手掌的大小鱼际、指端及指(趾)甲周围也可出现红斑,这些都是血管炎的表现。
(3)关节与肌肉疼痛:90%以上的病人有关节受累,大多数关节肿痛是首发症状,受累的关节常是近端指间关节、腕、足部、膝和踝关节。呈对称性分布,较少引起畸形。肌痛见于50%的病人,有时出现肌炎。
(4)脏器损害:几乎所有病人均有肾脏损害,约半数病人有狼疮性肾炎,表现为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消化系统表现有腹泻、消化道出血、急性腹膜炎、肝脏肿大、黄疸等。部分病人可有肺部感染。部分病人有神经系统损伤,表现为抽搐、偏瘫、昏迷等。血液系统损害最常见的是正色素细胞性贫血。
3.抗核抗体(ANA)是目前主要的筛查指标,阳性率达95%。抗SM抗体是SLE的标志性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对确诊SLE和判断狼疮的活动性参考价值大。补体CH50(总补体)、C3、C4降低有助于SLE的诊断,并提示狼疮活动。
4.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的首选药,用于急性爆发性狼疮、脏器受损、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通常采用泼尼松,4~6周病情好转后逐渐缓慢减量。
5.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注意观察受累关节、肌肉部位及疼痛的性质和程度。急性期及疾病活动期应卧床休息,卧床期间应注意翻身,被动活动防止压疮。
6.做好皮肤护理
(1)避免在烈日下活动,必要时穿长袖衣裤,戴遮阳帽、打伞。禁忌日光浴。(2)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可用清水冲洗皮损处,每日3次;用30℃左右温水湿敷红斑处,每次30分钟。
(3)忌用碱性肥皂,避免化妆品及化学药品,防止皮肤刺激。
(4)保持口腔清洁及粘膜完整,坚持晨起、睡前、餐后用消毒液漱口。
(5)脱发的病人应减少洗头次数,每周2次为宜,边洗边按摩,也可用梅花针轻叩头皮,每日2次,每次15分钟。忌烫发、染发、卷发。
骨质疏松症病人的护理
1.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钙溶出、骨的强度下降,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2.临床表现为疼痛、身长缩短驼背、骨折、呼吸系统障碍。
(1)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轻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2)身长缩短、驼背:是继腰背痛后出现的重要体征之一。老年骨质疏松时,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的特点是在扭转身体、持物、开窗等室内日常活动中,即使没有较大的外力作用也可发生骨折。骨折发生的部位比较固定,如胸腰椎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股骨上段及踝关节骨折等。
(4)呼吸系统障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病人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主要护理措施
(1)注意保暖及避免寒冷刺激,注意添加衣服,盖好衣被,避免风寒侵袭。多走平地,勿持重物。睡硬板床。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2)进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摄入足够的钙。老年人从膳食中摄取丰富的钙,才能满足骨中钙的正常代谢,一般每日应不少于mg。若已发生了骨质疏松症,则每日应不少于~mg。
(3)疼痛护理:为减轻疼痛,可使用硬板床,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卧床休息数天到1周,疼痛可缓解。使用骨科辅助物,如背架、紧身衣等。对疼痛部位给予湿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4)用药护理:①服用钙剂时,注意增加饮水量,同时加用维生素D。②服用二磷酸盐时,应指导病人空腹服用,同时饮清水~ml,至少半小时内不能进食或喝饮料,也不能平卧,应采取立位或坐位,以减少对食管的刺激。
测试题
1.关节脱位的患者关节僵硬的原因常常是
A.合并神经损伤
B.合并血管损伤
C.关节面损伤
D.软组织嵌入
E.未正确功能锻炼
2.患者,女,20岁,发现尿蛋白(++)20天,伴关节疼痛和面部蝶形红斑,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首选的辅助检查是
A.C反应蛋白
B.血沉
C.关节X片
D.抗Sm抗体
E.肾脏活检
考点梳理(三十五)测试题答案与解析
1.脊柱骨折急救搬运的正确方法是
A.双人托起病人,同步移动
B.三人平托病人,同步行动
C.病人保持平直体位,移动到病床上
D.单人时可抱持运送
E.立即背驮到脊柱板或木板上
答案:B
解析:急救搬运的正确方法是三人平托病人,同步行动,将病人放在脊柱板、木板或门板上;也可将病人保持平直体位,整体滚动到木板上。严禁弯腰、扭腰。如有颈椎骨折、脱位,需要另加一人牵引固定头部,并与身体保持一致,同步行动。
2.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因素是
A.急性损伤
B.慢性劳损
C.先天性疾患
D.退行性病变
E.椎间盘突出
答案:D
解析: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所致相邻神经、脊髓、椎动脉、食管等受累,产生了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好发部位依次在颈5~6、颈6~7节段。
护考小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