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种稻屏幕前养牛

天津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27/4630319.html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产业园天食智慧牧场自动化取奶设备。 资料图

  沿着天津食品集团宝坻区大钟庄镇产业园区的中轴道路前行,几千米的道路两旁集中了智慧牧场、楼房养猪、广源百万蛋鸡场以及千亩小站稻示范基地。

  手机上种稻,屏幕前养牛,无人机栽培……天津市宝坻区于年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以奶牛、小站稻两条全产业链为主导产业,应用数字技术建成智慧育秧基地、天食智慧牧场、海河乳品新厂、百万只蛋鸡养殖场、天食智慧渔业、华北地区首个楼房养猪场等重点项目,推进“智能畜牧+互联网”融合发展,将农业生产信息化提升至全新水平,园区农作物耕种机械化率达到9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农业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而全产业链的循环农业,更是依赖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产业处处长刘军介绍,数据让覆盖个行政村、3个国有农场,总面积近64万亩的宝坻区产业园实现互联互通,并带动位于北京、天津、唐山三大城市交汇之处的宝坻区发展成为辐射三地的数字农业高地。

  

  “智慧牧场”守护生态“奶瓶子”

  早晨一上班,员工赵鑫源就在奶牛场数字化管理电脑系统上接到报警,号奶牛超过4小时没有进行反刍,已经超过预警红线。“奶牛是情绪化的动物,当它遇到应激情况时就会出现反刍下降等行为。”在天食智慧牧场,头牛的“食住行”都归这套奶业之星系统管理。

  员工于连增收到号奶牛的预警情况后,通过系统通知兽医组及时检查该头奶牛的情况,制定保健治疗措施。当日,饲养组根据治疗措施对这头奶牛的饲料进行了调整,很快奶牛就恢复到正常情况。两个多月来,这样针对奶牛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情况,在宝坻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天食智慧牧场多次上演。

  两个月前,天食智慧牧场项目主体建设顺利完工,正式投产。来自天津食品集团所属嘉立荷牧业第八、第九奶牛场分公司的头奶牛作为首批“新成员”,安全抵达它们的“新家”。

  对于这批奶牛而言,“新家”的一切智能而新鲜,进食时有自动推料机器人辅助,排泄物自动清洁收集,挤奶有自动化转盘,休息时牛舍的小气候能够自动控制……天食智慧牧场综合运用精准饲喂、智能挤奶、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及物联网、资源循环化利用、粪污处理、生物循环净化等先进技术,在奶牛饲喂、繁殖、挤奶等每个环节都实现了智慧化管理和实时控制可追溯。

  作为产业园内最大的牧业项目,天食智慧牧场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是园区奶牛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该项目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组建了京津冀奶牛研究院,旨在建设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奶牛研究院,打造天津奶业产业示范标杆,引领行业发展。在良种繁育方面,通过嘉立荷天食牛种业公司开展基因检测,完成核心种母牛群筛选,并开展了国内首个单产超15吨的种子牧场技术攻关。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生鲜乳3万余吨,年产值将达到1.4亿元,可有力促进天津奶牛养殖板块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天津市的“奶瓶子”。

  同时,产业园内包括天食智慧牧场在内的不少企业做起了畜禽养殖背后的循环农业大文章,让60余万亩的产业园区变成了循环农业的试验场。循环农业遵循生态系统原理,深入推进畜禽养殖粪污综合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奶牛卧床垫料和后备牛饲料等),实现了“奶牛—有机肥—种植—秸秆—奶牛”产业循环绿色发展。

  运用宝坻区农业产业园奶牛场数字化管理云服务共享平台,天食智慧牧场已对华北地区奶牛养殖产业形成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唐山市万头奶牛牧场等发展。

  

  “田间实验室”撑起绿色“米袋子”

  “不久前,我们的稻谷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天津食品集团渤海农业公司所属农垦小站稻公司总经理吴凤明骄傲地告诉记者,这片位于宝坻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钟庄农场内的亩稻田,已被打造为“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生态小站稻产业示范基地。

  这片小站稻田从种源筛选、基质育秧、栽培管理到加工仓储各环节采取生态循环方式。围绕水稻育种,农垦小站稻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李家洋院士团队合作,建成天津小站稻研究院,开展小站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筛选抗病能力强、高产高效的良种,已选育出的4个品系正在参加天津市和国家区域试验。

  以科技物联践行减药适量施肥,也同样在“田间实验室”上演。在渤海农业公司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资源综合管理平台上,不同浓度沼液在遥感无人机镜头拍摄下呈现出不同热成像效果。“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的水稻对于沼液浓度的需求,从而得到更精准的施肥数据。”农垦小站稻公司技术人员李永杰向记者介绍。随着系统的切换,物联网平台将这片水稻周边百万蛋鸡养殖、黑水虻养殖、奶牛养殖、生猪养殖等项目的生产画面同时呈现。画面背后是数字信息的互联相通。一连串畜牧产业与水产养殖、农业种植相融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在屏幕上清晰显示。

  整个园区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利用智慧农田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田间信息自动采集,自动识别测控,精准灌溉施肥,严格落实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生产全过程达到了标准化、精准化管控,大幅度提高水稻生产水平,保障了水稻高质、高效和绿色品质。

  同时,园区在原产地建设集20万吨储备、20万吨加工和3万吨晾晒于一体的小站稻“收储+”基地项目开工,依托食品集团所属渤海农业、利达粮油等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小站稻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着力研发小站稻新产品,切实保障好大都市的“米袋子”。

  

  种养结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宝坻区国家现代产业园区的智能指挥平台连接农产品和市场,连接乡村与城市,更发挥着连接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关键作用。智能平台正逐步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新农具”,农业数据则转化为助力农民增收的“新农资”。以此为前提,天津现代都市农业正在成为利用最少资源产出最大效益的“真循环”农业。

  目前,宝坻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以沼液循环为例,园区内对其利用做了精细规范。产业园内多家畜禽企业有着丰富的沼液资源材料。然而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直接灌溉农田,不仅易造成土壤板结,且有害污染物还会影响农作物生长。

  产业园将废水发酵形成沼液后,喷洒到园区稻田中,可有效减少畜牧养殖对周边环境污染。在天津农学院徐晓燕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农垦小站稻公司编制了《小站稻沼液还田技术规范》,为循环农业编制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手册。年,产业园内的小站稻田以5—10立方米/亩的用量,沼液均匀喷洒在农垦小站稻公司的余亩稻田中,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实现现代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天津农垦小站稻公司在自主种植的稻田中,大力推行集约高效、绿色生态的稻渔综合种养。种植管理过程中,稻蟹排出的粪便作为水稻的肥料,真正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的绿色循环生态种养目的,提高了稻田效益。

  循环农业在产业园内也得到有力科技支撑。园区组建11个专家技术团队,围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与推广累计设立科技研发项目45项,投入科技研发资金3.2亿元,研发出奶牛安全高效养殖、小站稻新品系、稻田沼液消纳、玉米秸秆发酵等一批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市场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nf.com/wacs/1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