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巩膜炎的诊断
病历报告
患者,女,42岁,因左眼反复眼痛、头痛伴视力下降一月余就诊,曾在外院诊断为“左眼结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眼药水点眼,症状无缓解。检查:VOD1.0,VOS0.4,IOP14mmHg(ou)。患者痛苦面容,左侧眶上孔区明显压痛。左眼颞侧球结膜充血,眼前节未见异常,扩瞳查眼底:玻璃体无浑浊,视盘轻度水肿、色较红,边界较模糊,视网膜平伏,血管走行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颞上支血管与黄斑中心凹之间可见水平皱褶。左眼未见明显异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可见左眼视盘血管扩张、渗漏、后期明显荧光着染(图1)。OCT检查:红外眼底像可见视盘周围不规则亮区,与水肿区一致。经黄斑上方皱褶区的OCT水平及垂直扫描,B扫描图可见该区域整体增高,视网膜厚度尚可,但可见神经上皮的外丛状层有成排点状高反射,部分神经上皮脱离(白箭),脉络膜水肿增厚,后部结构不可见(图2)。左眼B超扫描可见明显"T"征(图3)
图1.左眼:视盘轻度水肿、色较红,边界模糊,视网膜平伏,血管走行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颞上支血管与黄斑中心凹之间可见水平皱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可见视盘血管扩张、渗漏、后期明显荧光着染。
图2.左眼:经黄斑上方皱褶区的OCT水平及垂直扫描,B扫描图像可见该区域整体增厚,视网膜皱褶形成,厚度尚可,但可见外丛状层成排点状高反射,部分神经上皮脱离(白箭),脉络膜水肿增厚,后部结构不可见。
图3.B超扫描的“T“型征。
诊断:1.左眼后巩膜炎,2,左眼眶上神经痛
焦点问题:后巩膜炎的诊断
观点阐述:刘汉生院长
巩膜炎较少见,通常与全身结缔组织疾病或潜在的致命性血管病变有关。根据解剖位置可分为前巩膜炎、后巩膜炎,根据炎症的性质可分弥漫性、结节性和坏死性三类。巩膜炎的发生率尚不明确,患病率估计约为6/,前巩膜炎相对常见,占患者总数的94%,而后巩膜炎仅为6%。后巩膜炎患者平均年龄为45-49岁。
后巩膜炎影响锯齿缘以后的巩膜,常与前巩膜炎共存,并引起后部相邻的脉络膜、视网膜和视神经等结构的改变。它可以和几种炎性、非炎性眼部疾病混淆,如表现为结节性包块,可能被误认为是眼部肿瘤。后巩膜炎可以是特发性的,但40%-50%的病例与系统疾病有关,其中包括全身性血管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感染所致者不到10%。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响,最常见的是中年女性,通常与结缔组织疾病有关,而特发性后巩膜炎多见于年轻患者。约一半的病例是双侧的。
后巩膜炎的临床表现可变,眼周疼痛,眼运动时疼痛以及视力下降是最常见的症状。患眼可有红肿,视盘水肿和视网膜条纹是常见的后段表现。与后巩膜炎有关的眼部并发症可影响眼睛的前后部分,包括前葡萄膜炎,眼压增高,玻璃体炎,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
后巩膜炎发生于赤道后部及视神经周围的巩膜,病变部位较深,症状及体征不尽相同,容易误诊。眼底检查时的视网膜条纹与后巩膜增厚是诊断后巩膜炎的关键证据。眼眶B超检查、CT及MRI扫描可排除周围组织的病变并了解后部巩膜是否增厚,有助于确定诊断。有人认为巩膜厚度≥2mm为异常,如合并Tenon囊水肿、视乳头水肿、视神经鞘增宽及视网膜皱褶等特征者即可诊断为后巩膜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视盘的荧光渗漏、OCT剖面图脉络膜层的水肿增厚也有助于后巩膜炎的诊断。虽然一些眼内炎性病变,如VKH也可有“T"形征,但后巩膜无增厚,荧光血管造影有早期的针尖样渗漏、晚期湖状荧光积存可与后巩膜炎相鉴别。
图4.后巩膜炎患者大脑和眼眶磁共振成像:患眼表现为眼环弥漫性增厚[ShenoyR,SuryawanshiM,IsaacR,PhilipSK.Posteriorscleritisinpediatricagegroup:Acasereportandreviewofliterature.OmanJOphthalmol.Jan-Apr;9(1):59-62]
后巩膜炎对全身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有效。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后巩膜炎治疗的一线用药,在大多数情况下,积极的全身性皮质激素治疗1年内,疾病可完全控制,视力恢复。
结果追踪
给予患者强的松60mg,晨起一次口服。三天后复诊,患者左眼自觉症状消失,OCT检查原增厚的脉络膜厚度趋于正常(图5),视力上升到1.2。继续强的松口服,逐渐减量,三月后停药,无复发。
图5.患眼治疗前后OCT在同一部位的对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