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7岁女孩眼睛里塞了几十张纸片,孩子没啥
1
我们总认为,孩子是世界上最单纯、善良的人。
孩子之间若发生冲突,我们说他们只是在闹着玩,如果孩子伤害了别人,我们轻描淡写,说他们不过是不懂事。
曾看过一则新闻,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只要举手回答问题,同桌男孩就用圆规去扎她。
女孩每回答一个问题,男孩用圆规扎她10下,有时还用碳素笔或圆珠笔。女孩也不知道为什么,她想,可能男孩就是单纯看不惯她积极回答问题的样子。
她也反抗过,当一次男孩又扎她时,她大叫着站起来,报告给老师。可是老师只说,知道了,嘱咐了一下这个男孩不许再扎女孩。
结果女孩遭到男生变本加厉的报复。
一次,男孩叫上几个同学,将女孩脑袋蒙住,带到一个闲置办公室,拳打脚踢,将女孩打到遍体鳞伤。
女孩的家长报警后,老师才说,之前没阻止,因为他以为只是同学之间闹着玩。
最高人民法院年发布报告显示,-年间,我国近六成校园暴力案件涉及故意伤害,近九成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伤情,超一成案件受害人死亡。
看过电影《少年的你》之后,有人问:校园欺凌真有电影中这么严重吗?
一个人说:“文具袋里塞满蟑螂你见过吗?抽屉、书包里的死老鼠你见过吗?往餐盘里倒垃圾你见过吗?拿圆规戳得满手是血你见过吗?”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恶。孩子的恶没有分寸,甚至没有理由。当他们失控,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还要残酷。
2
有人说,把“欺凌”这个词用在孩子身上太重了,他们可能真的觉得自己只是在玩。
有人说,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大人没必要多管,应该让他们自然发展。
有人说,他们只是孩子,我们能拿他们怎么样呢?
我想说,正是这种纵容,成为了暴力的温床。很多校园暴力,正是从这种恶作剧的试探开始的。
一个网友说,他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两个女生总是被男同学欺负。
一开始,男生只是扯掉她们的头绳,抢走她们的笔或书。
老师看见了,没有批评。
慢慢地,男生开始撕坏女生崭新的练习册,在她们喝的牛奶里撒粉笔灰,在她们下楼时踹一脚。
同学看见了,只是沉默。
最后,这帮男生把女生推进卫生间,用凉水浇湿她们全身。
恶吗?满满的恶意。
这是校园欺凌吗?没有人会反驳。
一开始明明只是小小的恶作剧啊。
暴力的快感,是却会让人上瘾的。欺凌者本就缺乏同理心,他们是不会主动感受到被欺凌者的痛苦的。
所以,欺凌一旦开始,除非有更强大的外力叫停,否则欺凌者根本不会停止。
3
我们为欺凌者想了千万条理由来为他们开脱,可是对被害者,我们做了什么?这对他们公平吗?
那些被欺负的孩子,他们身上的痛,他们心中的伤,谁能看见?
他们多少人被自卑、恐惧所困扰,多少人终生无法正常交朋友,多少人患上严重抑郁症。
他们会经常做噩梦。
“每晚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梦到以前的校园欺凌,就算一遍遍告诉自己,这是梦,别怕,但还是害怕得瑟瑟发抖,害怕到失声,眼泪控制不住。
那种骨子里的绝望和无助,那种缩在角落还是止不住的恐慌,那种怎么逃也逃不出去的窒息感,让你即使知道是梦也害怕坏了。”
谁能救他们?
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幸运,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和解。
4
不要再认为“孩子天性善良”,善良不是天性。
我们也许做成年人太久,忘了孩子的世界到底什么样。
看过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书里作者创造了一个只有孩子的世界。
原以为孩子世界会是一个天堂般的大同世界,充满了童真和友爱,孩子们以天生的纯洁和善良建立起美丽的新地球。
万万没有想到,仅一年多,孩子世界就爆发了世界大战。
“这个世界的竞争规则之冷酷、行为方式之血腥之野蛮,不但在公元世纪,就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孩子们做了什么?他们用最先进的武器,来玩一场叫做战争的游戏,杀死了几十万人。
震惊吗?
书中一段令我印象深刻,一个孩子问另外的孩子:“你们真的从内心深处珍惜过生命吗?”
那些孩子回答:“没有,我每天放学都与周围的孩子一起打鸟抓青蛙,看着那些小动物死在我们手里,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善良是需要学习的,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需要漫长的人生体验。
5
孩子最害怕什么?不是失去自由,而是失去牵引他的双手。
该往哪里走,悬崖在哪里,跌下去会不会粉身碎骨,得我们来告诉孩子。
现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暴力案件,面对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我们是不是该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加上:怎样爱惜生命,怎样爱护弱小,怎样同情他人。
我们是不是要早一点告诉孩子:恶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以的。
我们是不是该让孩子为自己做的事情来负责,如果做错了,就给他们必要的惩罚。
在国外,一个学生的行为如果涉嫌违法,是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如果我们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任何事,都以一句“没有恶意”来解释,我们等于放弃了对孩子明辨是非善恶的引导。
如果孩子只能自己去探寻边界到底在哪里,规则究竟是什么,我们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
就像《孩子与恶》这本书中所说:
作为成年人,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世界,又要给孩子指出明确的、严格不可逾越的界限。如果大人有坚决的态度,能够像一堵坚实的墙一样站在孩子的面前,明确告诉他们“这是不可越过的界限”,将会成为孩子的护身符。
理解孩子的恶,却绝不纵容。
不要天真地认为,孩子天生就是善良的,他们需要我们教他向善。
-作者-
罗小朵朵
壹父母特邀作者
家庭摄影师、80后文艺女青年、前媒体人
推荐阅读
安全感
贴标签
专注力
育儿随笔
自卑
亲子游戏
自信
奖惩
学习
情绪
喜欢我们就打上星标吧,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罗小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