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7岁女孩眼睛里塞了几十张纸片,孩子没啥

PhotobyTrymNilsenonUnsplash罗小朵朵/文这几天,我们都在为这个7岁的小女孩心疼。多多(化名)的眼睛里,最近不断冒出小纸片。她哭着对妈妈说:小纸片是被三个男孩塞进去的,两个男孩负责按住她,另一个负责往眼睛里塞。从女孩眼中取出的纸片,有几十张,医生也惊呆了。纸片取出来了,但多多的视力已经严重下降,她的眼角和太阳穴附近出现不适。身体上到底会有什么后遗症,还不可知。心理阴影和创伤何时才能平复,更不可知。多多的妈妈说,事发至今,只有一个人出来道歉。当追问学校时,校长竟说:“七八岁的小孩他们也没啥恶意,小孩们在一块就是玩了。”即便一个成年人眼里进一粒沙子都会疼得受不了,何况7岁孩子的眼睛里被塞进几十张边缘锐利的纸片。这还没有恶意?什么才叫恶意?我想问:孩子竟用如此手段来欺负同学,他们怎么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孩子的“恶”竟变得如此纵容?

1

我们总认为,孩子是世界上最单纯、善良的人。

孩子之间若发生冲突,我们说他们只是在闹着玩,如果孩子伤害了别人,我们轻描淡写,说他们不过是不懂事。

曾看过一则新闻,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只要举手回答问题,同桌男孩就用圆规去扎她。

女孩每回答一个问题,男孩用圆规扎她10下,有时还用碳素笔或圆珠笔。女孩也不知道为什么,她想,可能男孩就是单纯看不惯她积极回答问题的样子。

她也反抗过,当一次男孩又扎她时,她大叫着站起来,报告给老师。可是老师只说,知道了,嘱咐了一下这个男孩不许再扎女孩。

结果女孩遭到男生变本加厉的报复。

一次,男孩叫上几个同学,将女孩脑袋蒙住,带到一个闲置办公室,拳打脚踢,将女孩打到遍体鳞伤。

女孩的家长报警后,老师才说,之前没阻止,因为他以为只是同学之间闹着玩。

最高人民法院年发布报告显示,-年间,我国近六成校园暴力案件涉及故意伤害,近九成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伤情,超一成案件受害人死亡。

看过电影《少年的你》之后,有人问:校园欺凌真有电影中这么严重吗?

一个人说:“文具袋里塞满蟑螂你见过吗?抽屉、书包里的死老鼠你见过吗?往餐盘里倒垃圾你见过吗?拿圆规戳得满手是血你见过吗?”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恶。孩子的恶没有分寸,甚至没有理由。当他们失控,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还要残酷。

2

有人说,把“欺凌”这个词用在孩子身上太重了,他们可能真的觉得自己只是在玩。

有人说,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大人没必要多管,应该让他们自然发展。

有人说,他们只是孩子,我们能拿他们怎么样呢?

我想说,正是这种纵容,成为了暴力的温床。很多校园暴力,正是从这种恶作剧的试探开始的。

一个网友说,他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两个女生总是被男同学欺负。

一开始,男生只是扯掉她们的头绳,抢走她们的笔或书。

老师看见了,没有批评。

慢慢地,男生开始撕坏女生崭新的练习册,在她们喝的牛奶里撒粉笔灰,在她们下楼时踹一脚。

同学看见了,只是沉默。

最后,这帮男生把女生推进卫生间,用凉水浇湿她们全身。

恶吗?满满的恶意。

这是校园欺凌吗?没有人会反驳。

一开始明明只是小小的恶作剧啊。

暴力的快感,是却会让人上瘾的。欺凌者本就缺乏同理心,他们是不会主动感受到被欺凌者的痛苦的。

所以,欺凌一旦开始,除非有更强大的外力叫停,否则欺凌者根本不会停止。

3

我们为欺凌者想了千万条理由来为他们开脱,可是对被害者,我们做了什么?这对他们公平吗?

那些被欺负的孩子,他们身上的痛,他们心中的伤,谁能看见?

他们多少人被自卑、恐惧所困扰,多少人终生无法正常交朋友,多少人患上严重抑郁症。

他们会经常做噩梦。

“每晚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梦到以前的校园欺凌,就算一遍遍告诉自己,这是梦,别怕,但还是害怕得瑟瑟发抖,害怕到失声,眼泪控制不住。

那种骨子里的绝望和无助,那种缩在角落还是止不住的恐慌,那种怎么逃也逃不出去的窒息感,让你即使知道是梦也害怕坏了。”

谁能救他们?

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幸运,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和解。

4

不要再认为“孩子天性善良”,善良不是天性。

我们也许做成年人太久,忘了孩子的世界到底什么样。

看过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书里作者创造了一个只有孩子的世界。

原以为孩子世界会是一个天堂般的大同世界,充满了童真和友爱,孩子们以天生的纯洁和善良建立起美丽的新地球。

万万没有想到,仅一年多,孩子世界就爆发了世界大战。

“这个世界的竞争规则之冷酷、行为方式之血腥之野蛮,不但在公元世纪,就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孩子们做了什么?他们用最先进的武器,来玩一场叫做战争的游戏,杀死了几十万人。

震惊吗?

书中一段令我印象深刻,一个孩子问另外的孩子:“你们真的从内心深处珍惜过生命吗?”

那些孩子回答:“没有,我每天放学都与周围的孩子一起打鸟抓青蛙,看着那些小动物死在我们手里,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善良是需要学习的,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需要漫长的人生体验。

5

孩子最害怕什么?不是失去自由,而是失去牵引他的双手。

该往哪里走,悬崖在哪里,跌下去会不会粉身碎骨,得我们来告诉孩子。

现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暴力案件,面对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我们是不是该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加上:怎样爱惜生命,怎样爱护弱小,怎样同情他人。

我们是不是要早一点告诉孩子:恶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以的。

我们是不是该让孩子为自己做的事情来负责,如果做错了,就给他们必要的惩罚。

在国外,一个学生的行为如果涉嫌违法,是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如果我们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任何事,都以一句“没有恶意”来解释,我们等于放弃了对孩子明辨是非善恶的引导。

如果孩子只能自己去探寻边界到底在哪里,规则究竟是什么,我们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

就像《孩子与恶》这本书中所说:

作为成年人,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世界,又要给孩子指出明确的、严格不可逾越的界限。如果大人有坚决的态度,能够像一堵坚实的墙一样站在孩子的面前,明确告诉他们“这是不可越过的界限”,将会成为孩子的护身符。

理解孩子的恶,却绝不纵容。

不要天真地认为,孩子天生就是善良的,他们需要我们教他向善。

-作者-

罗小朵朵

壹父母特邀作者

家庭摄影师、80后文艺女青年、前媒体人

推荐阅读

安全感

贴标签

专注力

育儿随笔

自卑

亲子游戏

自信

奖惩

学习

情绪

喜欢我们就打上星标吧,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罗小朵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nf.com/wadzz/1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