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墙第十期药物化学
第十一、十三章
第十一章合成抗菌药及其他抗感染药物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第一代:代表药物:萘啶酸、吡咯酸
仅对大多数G-有抗菌活性
第二代:代表药物:吡哌酸、西诺沙星
结构特征:引入哌嗪环,哌嗪基与细菌DNA螺旋酶B亚基之间相互作用,增强了该酶的亲和力,哌嗪基团的碱性使整个分子的碱性和水溶性增加,从而使其抗菌活性增加。
第三代:代表药: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等
结构特征:引入哌嗪环,6-F引入,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明显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
第四代:代表药:莫西沙星、巴洛沙星、加替沙星、吉米沙星等
抗菌活性增强,药代动力学性质更好
环丙沙星
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1-结构特点
理化性质
酸碱性——两性
在醋酸,盐酸或氢氧化钠液中易溶,
水或乙醇中微溶。
稳定性
在室温下相对稳定,光照分解
脱羧——在2mol/L盐酸中回流50小时
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DNA的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
吸收与分布
口服吸收迅速
吸收后,在体内分布较广,t1/2为3.3~5.8小时,是此类药物中抗菌活性最强的一个
代谢
代谢物是3位羧基和葡萄糖酸结合物,哌嗪环很容易被代谢其代谢物活性减少,代谢物结构差别较大
毒副作用
与金属离子(Fe3+,Al3+,Mg2+,Ca2+)络合
光毒性
少数药物还有中枢毒性
药物相互反应、胃肠道反应和心脏毒性
构效关系
诺氟沙星
吸收:口服吸收迅速,1-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食物能延缓其吸收
分布:吸收后,在体内分布较广,较好地进入泌尿生殖系统
多数药物能保持尿中浓度高于对多数病原微生物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值
临床应用
治疗敏感菌所引起尿道、肠道、耳鼻喉科、妇科和皮肤科等感染性疾病。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作用机制
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对PABA利用,使其蛋白质合成受阻,因此有抑菌作用
竞争性拮抗:磺胺类药物能和PABA竞争性拮抗
由于结构极为相似:分子大小电荷分布
代谢拮抗
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利用
或掺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
磺胺嘧啶
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
理化性质
酸碱性
其钠盐水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CO2,析出磺胺嘧啶
沉淀,在稀盐酸、强碱中溶解
磺胺嘧啶盐
磺胺嘧啶银
具有抗菌作用和收敛作用,用于烧伤、烫伤创面的抗感染,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磺胺嘧啶锌
用于烧伤、烫伤创面的抗感染
鉴别反应
芳香伯胺反应: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橙红色沉淀
构效关系
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
5-[(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
特点
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
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对G+和G-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
作用机制
可逆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选择性
对人和动物的要比对微生物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和力弱至倍,人和动物的影响很小,毒性较弱
代谢
口服几乎完全迅速吸收,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在胃、肝、肺、前列腺及阴道分泌液的浓度,多高于血药浓度,在脑脊液的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1/4~1/2,可通过胎盘,和进入乳汁,T1/2为8~12小时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
一、抗真菌抗生素
两性霉素B
结构特点
亲脂大环内酯,7个共轭双键的发色团上连一个氨基糖
理化性质
稳定性差,遇光、热、酸碱均不稳定,本品显酸碱两性
应用
主要用于深部真菌感染,本品可单独使用或与5-氟胞嘧啶合用,治疗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艾滋病患者的脑膜
二、唑类抗真菌药物
硝酸益康唑(咪唑类)
结构特点
乙醇的取代物,羟基为对氯苯甲醚,C-1被二氯苯基取代,C-2与咪唑基连接,C-1是手性碳,但药用消旋体
作用机制
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缺点
体内易代谢失活,口服生物利用度差,亲脂性较强
氟康唑(三唑类)
作用机制
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
抑制真菌细胞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吸收与排泄
本品吸收好,在尿中大量以原形排泄,胃的酸性不影响吸收,生物利用度高,还可以穿透中枢
第五节抗病毒药
一、抑制病毒复制初始时期的药物
金刚烷胺类
金刚烷胺
作用机制
对称的三环状胺
可抑制病毒颗粒穿入宿主细胞也可以抑制病毒早期复制,阻断病毒的脱壳及核酸向宿主细胞的侵入
抗菌谱
有效预防和治疗所有A型流感毒株
临床应用
在48小时内对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有效
对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的呼吸道感染无效
代谢
口服吸收好,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
(二)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磷酸奥司他韦
作用机制
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阻断新生的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的唾液酸残基释放,从而有效的阻断流感病毒的复制过程;并能阻断流感病毒感染其他宿主细胞。
临床应用
预防和治疗A和B型流感病毒导致的流行性感冒,是预防和治疗H5N1型禽流感的首选药物。
二、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
1、非开环核苷类
利巴韦林
代谢
主要代谢产物为磷酸化产物和失糖产物可透过胎盘,具有致畸和胚胎毒性,故妊娠期妇女禁用,严重时可导致心脏毒性
临床应用
人工合成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用于治疗麻疹、水瘟、腮腺炎等也可用于喷雾、滴鼻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静脉注射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
对流行性出血热有效
作用机制
能抑制病毒的DNA的多聚酶,RNA的聚合酶和mRNA的鸟苷转移酶
抑制免疫缺陷病毒(HIV)
2、开环核苷类
阿昔洛韦
9-(2-羟乙氧基甲基)鸟嘌呤
结构特点
第一个上市的非糖苷类核苷类似物
开环核苷类
作用机理
只在感染的细胞中被病毒的胸苷激酶磷酸化成单磷酸或二磷酸核苷(在未感染的细胞中不被细胞胸苷激酶磷酸化),然后在细胞酶系中转化为三磷酸形式发挥抑制病毒的DNA的合成
高选择性
临床应用
广谱抗病毒药,抗疱疹病毒首选药
缺点
水溶性差,口服吸收少,产生抗药性
三、抗艾滋病药物
1.逆转录酶抑制剂
齐多夫定
3′-叠氮-3′-脱氧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作用机制
抑制病毒复制过程所需的逆转录酶,阻碍病毒DNA的合成
代谢
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不高,在肝脏内代谢,主要是5位上羟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副作用
骨髓抑制、贫血、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头痛、肌痛、发热、寒热、呕吐、厌食等
耐药性
耐药性主要与HIV-1合成逆转录酶的pol基因区发生多点突变有关。
2.HIV蛋白酶抑制剂
沙奎那韦
特点: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毒性小,第一个上市的HIV蛋白酶抑制剂
第六节 抗寄生虫药
一、驱肠虫药
左旋咪唑(Levamisole)--广谱的驱肠虫药
选择地抑制虫体肌肉中的琥珀酸脱氢酶使延胡素酸不能还原为琥珀酸影响虫体肌肉的无氧代谢,减少能量的产生,虫体肌肉麻痹后,虫随粪便排出体外
阿苯达唑
[(5-丙硫基)-1H-苯并咪唑-2-基]氨基甲酸甲酯
毒副作用
有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孕妇禁用
二、抗血吸虫病药
吡喹酮
结构特点
氢化异喹啉环并吡嗪环
具有光学活性,左旋体的活性大于右旋体,但药用消旋体
作用
广谱抗寄生虫药,对日本血吸虫有杀灭作用,低浓度时(5μg/ml),可刺激血吸虫使其活性加强。较高浓度时(5mg/ml)虫体即孪缩,疗效高、疗程短、代谢快、毒性低
作用机制
对虫的糖代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影响虫对葡萄糖的摄入
促进虫体内糖原的分解,使糖原明显减少或消失
三、抗疟药
喹啉类
立体化学
光学活性的差别导致药效不同
奎尼丁对氯奎敏感的耐药恶性疟原虫物种的活性比Quinine大2~3倍,在体内也有相同的结果,奎尼丁比奎宁有更大的心脏副作用和降血压作用
代谢
口服后迅速并完全被吸收
主要代谢途径为羟基化,羟化在喹啉环的2位其次在喹核碱的6位
结构改造
封闭2位避免生物氧化,开发2-取代喹啉醇类抗疟新药
将奎宁的仲醇基与氯甲酸乙酯反应,得到前药优奎宁
不良反应
发生金鸡纳反应: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听力和视力
减弱,甚至发生暂时性耳聋
低血糖能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
磷酸氯喹
N1,N1-二乙基-N4-(7-氯-4-喹啉基)-1,4-戊二胺二磷酸盐
作用机制
影响DNA复制
分子插入DNA双螺旋链之间,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影响DNA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液的pH值变化
磷酸氯喹为弱碱性药物,大量进入疟原虫体内,必然使其细胞液的pH值增大,形成对蛋白质分解酶不利的环境
使疟原虫分解和利用血红蛋白的能力降低,导致必需氨基酸缺乏,可干扰疟原虫的繁殖。
吸收和分布
口服经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1~2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磷酸氯喹在有疟原虫的红细胞内高度浓集,有利迅速杀灭红细胞内裂殖体
代谢
去乙基氯喹
-对于敏感的恶性疟,与氯喹等效
对于耐药的恶性疟原虫,活性明显减少
2.青蒿素类
青蒿素
口服活性低、溶解度小、复发率高
构效关系
内过氧化物对活性必需
脱氧青蒿素,完全失去抗疟活性
活性归于
内过氧化物-缩酮-乙缩醛-内酯的结构
作用机制
使感染寄生虫红细胞产生形态变化
自由基的调节作用
第十三章
重点:
v前列腺素、肽类激素和甾体激素的分类、构效关系与应用。
v米索前列醇、降钙素、雌二醇、己烯雌酚、枸橼酸他莫昔芬、丙酸睾酮、黄体酮、炔诺酮、醋酸甲羟孕酮、左炔诺孕酮、米非司酮、氢化可的松、醋酸地塞米松。
难点:
v甾体激素类药物的构效关系与一般性质。
v雌二醇、己烯雌酚、枸橼酸他莫昔芬、丙酸睾酮、黄体酮、炔诺酮、米非司酮、氢化可的松。
第一节前列腺素类药物
1.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
2.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
3.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
第二节肽类激素类药物
1.肽类激素(peptidehormones)
2.降钙素(Calcitonin)
第三节甾体激素类药物
1.甾体雌激素类药物
2.甾体雄激素类药物
3.甾体孕激素类药物
4.甾体避孕药
5.甾体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一节前列腺素类药物
一、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
v是一类含20个碳原子的一元脂肪酸。
v其结构:具有五元脂环;带有反式两侧链,其中α链含7个碳原子,β链含8个碳原子。
临床应用:
vPGE和PGF类衍生物可使妇女子宫强烈收缩,可用于终止妊娠和催产。
vPGE1、PGE2和PGA能抑制胃液的分泌、保护胃壁细胞,可以用于治疗胃溃疡、出血性胃炎及肠炎。
vPGI2对血小板功能有多种生理作用,是当前抗血栓类药物研究的重要对象。
vPGs是由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的氧化代谢产生。
vPGs是产生炎症的重要调节介质。
vPGs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上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热休克蛋白和阻断核转录因子κB的激活。
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
v化学名为5,8,11,14-顺式-二十碳四烯酸。
v花生四烯酸是人体一种必需脂肪酸。
v正常情况下花生四烯酸以磷脂(phospholipids,如,phosphatidylcholine卵磷脂,phosphatidylinositol肌醇磷脂,phosphatidylethanolamine乙醇胺磷脂)存在于细胞膜。
v创伤情况下,磷脂酶PLA2作用下产生AA。
v游离AA经两条代谢途径:环氧化酶和脂氧合酶,产生PGs和TXs(血栓素thromboxanes)。
PGs作用机理
vPGs在体内通过和其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化学作用
v已知至少有10种受体和前例腺素作用:DP1-2,EP1-4,FP,IP1-2,TP等。
v对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不同的前列腺素对血管平滑肌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效应不同。前列腺素E和前列腺素F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减少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血压。
v对胃肠道的作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抑制胃酸分泌,防止强酸、强碱、无水酒精等对胃粘膜侵蚀,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对小肠、结肠、胰腺等也具保护作用。还可刺激肠液分泌、肝胆汁分泌,以及胆囊肌收缩等。
v对神经系统作用:前列腺素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对神经传递质的释放和活动起调节,具有保护神经作用。
v对呼吸系统作用:前列腺素E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而前列腺素F则相反,是支气管收缩剂。
v对生殖系统作用:前列腺素能引起子宫强烈的收缩,用于终止妊娠、人工流产以及避孕
三、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
化学结构
vPGE1类似物,将PGE1的15-OH移到16位,同时加入甲基,不受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的氧化,PGE1半衰期只有1分钟。
v化学名为(±)-(13E)-11,16-二羟基-16-甲基-9-氧前列烷-13-烯-1-酸甲酯。
v为C-16位的外消旋体,其中具有11R、16S构型的异构体是药效成分。
2.米索前列醇结构容易发生异构
v在室温下很不稳定,可经差向异构化成C-8差向异构体。一般分散于PVP,EC,HPMC等载体中而增加稳定性。
v在酸或碱条件下,C-11羟基与邻近氢脱水成PGA类化合物并可以异构化成PGB类衍生物
3.米索前列醇代谢
v口服后,在吸收前或吸收中首先水解成米索前列酸,这是其起作用的活性形式,然后再经过β-氧化或ω-氧化而失活。
4.米索前列腺醇的用途
v可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及由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的消化性溃疡。
v与米非司酮序贯合并使用,可用于终止停经49天内的早期妊娠。
第二节肽类激素类药物
一、肽类激素
v由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
v主要分泌器官是下丘脑及脑垂体,在其他一些器官(如胃肠道、脑组织、肺以及心脏)中也发现一些内源性肽类激素。
v最小肽类激素由三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hormone,orTRH)pyro-Glu-His-Pro-NH2。
v多数肽类激素可由十个、几十个或乃至上百个氨基酸残基而组成。
v肽类激素按分子量大小分为多肽激素和蛋白质激素,两者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分子量大于的称为蛋白质激素,而分子量小于的称为寡肽激素。
v肽类激素可用动物脏器为原料提取或用全合成法制得。
二、降钙素(Calcitonin)
化学结构
v是由14种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1位及第7位两个Cys形成二硫键环。
v既含有酸性氨基酸(Glu),又含有碱性氨基酸(Arg)、组氨酸(His)及氨基端,故略带碱性。在水、稀酸及稀碱中易溶。
2.来源
v由哺乳动物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
3.降钙素作用机制
降钙素通过和其受体(calcitoninreceptor)作用发挥生理效应,降钙素受体主要分布在破骨细胞(osteoclasts),肾(kidney)及脑(brain)。
4.药理作用
鲑鱼或三文鱼(salmon)的降钙素活性最高,人的降钙素活性小,因此主要从鲑鱼提取得到降钙素,主要用于:
治疗高血钙症;妇女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节甾体激素类药物
一、甾体激素(SteroidHormones)
v是一类含有甾体母核基本结构的激素。
v母核的基本化学结构是环戊烷并多氢菲(甾烷,gonane)。
v系由三个(A环、B环、C环)六元环脂烃和一个(D环)五元脂环构成
v按化学结构,可分为三大类:雌甾烷(estrane)、雄甾烷(androstane)及孕甾烷(pregnane)。
二、甾体雌激素药物(SteroidalEstrogenDrugs)
v雌激素(estrogens)是最早(年)被发现的甾体激素。
v天然雌激素有:雌二醇(estradiol)、雌酮(estrone)及雌三醇
(estriol)。
v用于雌激素类药物分两大类:甾体雌激素药物和非甾体雌激素药物
v结构特征:A环都是芳香类甾体化合物。
v生理作用:为促进雌性动物第二性征的发育和性器官的成熟,还与孕激素一起完成性周期、妊娠、哺乳等。
v雌激素用于治疗:女性性功能疾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作为避孕药以及其对预防放射线、脂质的代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雌二醇(estradiol)结构
v化学名为雌甾-1,3,5(10)-三烯-3,17β-二醇。
v雌二醇口服后在肝及胃肠道中(受微生物降解)迅速失活,故口服无效。雌二醇做成霜剂或透皮贴剂通过皮肤吸收,也可通过制成栓剂用于阴道经黏膜吸收。
2.雌二醇作用机理
v雌二醇进入靶细胞,与4s型雌激素受体(ER)结合,形成雌二醇-4s-ER复合物,经变构化的雌二醇-5s-ER复合物进入核,与DNA特定的核苷酸序列相互作用,诱导mRNA合成,再诱导特异蛋白合成,产生各种生理活性。
3.雌二醇的代谢
v雌二醇经羟化代谢得雌三醇(estriol),氧化得雌酮(estrone)。
v雌二醇活性最强,雌酮其次,雌三醇最小(活性比是1:0.3:0.1)。
v在酶的作用下三者可互相转化。
v雌二醇与葡糖醛酸或硫酸酯结合成为水溶性化合物从尿中排出。
4.雌二醇的生物合成
v雌二醇生物合成是由睾酮(testosterone)经芳构化酶(aromatase,一种细胞色素P的复合酶)将A环芳构化而成。
5.雌二醇的药用
v雌二醇用于治疗卵巢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疾病,用于雌激素缺乏所致的潮热、出汗、睡眠障碍、头晕、生殖器萎缩、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干涩等症状。
第三节甾体激素类药物
二、甾体雌激素药物
雌二醇的结构修饰
结构修饰
1.雌二醇的炔基化和(或)醚化
代表药物炔雌醇是雌二醇C-17的α位引入乙炔基,炔雌醚是炔雌醇-3-环戊醚
2.雌二醇的酯化
代表药物苯甲酸雌二醇是C-3位的酯化衍生物,戊酸雌二醇是C-17位β酯化衍生物
3.结合雌激素
代表药物结合雌激素是以雌酮硫酸单钠盐、马烯雌酮硫酸单钠盐为主要成分(分别占50%~63%及22.5%~32.5%),尚存在少量17α-雌二醇、马萘雌酮、马萘雌酚及它们的硫酸酯单钠盐
三、非甾体雌激素药物
己烯雌酚
※己烯雌酚为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受体激动剂(雌二醇模拟结构)。
※本品为反式结构,其顺式异构体无雌激素活性。分子中两个苯环取代相对对称,含有两个酚羟基,因而与FeCl3能起呈色反应。
※本品口服吸收快,在肝中代谢很慢。因此本品多制成口服片剂应用,也有将它溶在植物油中制成油针剂。
※本品的两个酚羟基是活性官能基,用于制备各种衍生物。
目前作为商品的最常用的衍生物是:己烯雌酚的钠盐、己烯雌酚丙酸酯、己烯雌酚磷酸酯。
※本品主要用于补充体内雌激素不足,如萎缩性阴道炎、女性性腺发育不良、绝经期综合征、老年性外阴干枯症及阴道炎等。
2.枸橼酸他莫昔芬
※他莫昔芬为三苯乙烯类化合物,是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他莫昔芬口服20mg,吸收迅速,6~7.5h达血峰浓度。4天或4天后出现血中第二高峰,半衰期大于7天。
※在体内被广泛代谢,排泄较慢。其代谢物主要在胆汁中以结合物形式排泄,约占4/5,尿中排泄约占1/5。
※他莫昔芬主要经多种CYP酶代谢
※他莫昔芬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对雌激素受体阳性者,效果好。
※他莫昔芬的构效关系
※他莫昔芬的结构修饰
1.相当于甾体A环4-位引入碘原子、羟基等
代表药物艾多昔芬、米普昔芬和屈洛昔芬等,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和骨质疏松
2.乙基侧链氯代
代表药物托瑞米芬具有更强的抗雌激素活性
3.烯键引入环内
代表药物雷洛昔芬(raloxifene)为苯并噻吩类衍生物,在乳腺和子宫细胞中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在骨细胞、心血管系统中为雌激素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防治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但可导致潮红、腿部抽筋、头疼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四、雄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和抗雄性激素药物
雄激素
化学名为17?-羟基-雄甾-4-烯-3-酮
睾酮为天然雄性激素,年从雄仔牛睾丸中提取制得纯品。
睾酮促进男性性器官及副性证的发育、成熟,促进蛋白合成和骨骼形成和肌肉增长。
睾酮口服后很快被肠道吸收,并在肝脏被代谢失活,因首过效应,大部分被代谢成硫酸酯或葡萄糖醛酸酯排出体外。
丙酸睾酮
化学名为17β-羟基雄甾-4-烯-3-酮丙酸酯,又名丙酸睾丸素。
具有Δ4-3-酮的不饱和酮的结构单元,有紫外吸收。
本品制成油溶液肌内注射,有长效作用,进入体内后逐渐水解,释放出睾酮而起作用。
作用机制:
睾酮进入靶细胞,与雄激素受体(AR)结合形成睾酮(T)或5α-二氢睾酮(5α-DHT)-AR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与DNA特定的核苷酸序列相互作用,诱导mRNA合成,再诱导特异蛋白合成,产生各种生理活性。
用途:
主要用于无睾症、陷睾症、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贫血、老年骨质疏松等。也可用于绝经前或绝经5年以内的晚期癌症,尤其是伴有骨转移者效果较好。还可用于子宫肌癌、卵巢癌、肾癌、多发性骨髓癌等。
睾酮的结构修饰
1.睾酮的有机酸酯化
1.代表药物戊酸睾酮、十一酸睾酮等是睾酮的C-17位羟基上酯化物,可作为长效药物
2.睾酮的甲基化
代表药物甲睾酮是睾酮的C-17位上甲基化
作为常用的口服雄激素的主要药物,其特点是口服吸收很快,生物利用度好,又不易在肝内被破坏,不足的是有肝毒性的不良反应
3.4-氮杂甾类化合物
3.代表药物非那雄胺是4-氮杂甾类化合物;
3.度他雄胺是非那雄胺的类似物;是一种新的5α-还原酶抑制剂
五、孕激素药物
天然来源的孕激素
黄体酮17α-羟基黄体酮
它们与雌激素共同维持女性生殖周期及女性生理特征。
促进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为分泌期,利于着床和保胎;
作用机制:和黄体酮受体(PR)结合,维持生理周期,保护怀孕,抑制子宫颈上皮分泌活性,大量抑制排卵起到避孕作用。
用途:主要用于保护妊娠,与雌激素配伍用做口服避孕药物,也用在雌激素替代治疗中,作为抵消副作用的用药。
可用于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癌及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醋酸甲羟孕酮
化学名为6α-甲基-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醋酸酯
本品口服,胃肠道吸收,肝内降解。血药峰值越高,药物清除越快。肌内注射后2~3天血药浓度达到峰值
本品用于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还可用于晚期乳腺癌、子宫内膜癌
六、甾体避孕药物
左炔诺孕酮
化学名为(-)-17α-乙炔基-17β-羟基-18-甲基雌甾-4-烯-3-酮。
本品(8R,9S,10R,13S,14S,17R)供药用为左旋异构体,而右旋异构体(8S,9R,10S,13R,14R,17S)无效。
本品的作用及用途与炔诺酮一样。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排卵和阻止孕卵着床,并使宫颈黏液稠度增加,精子穿透阻力增大,从而发挥速效避孕作用。
本品的抑制排卵作用强于黄体酮;其孕激素活性亦比炔诺酮强,而抗雌激素活性亦增加,也有一定的雄激素及同化激素化作用。
本品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80%~90%。
本品用于女性紧急避孕,即在无防护措施或其他避孕方法偶然失误时使用。一般事后小时(卵子受孕之前)以内能有效阻止怀孕,超过小时(5天)效果不好。
七、孕激素拮抗剂
米非司酮
化学名为11β-(4-二甲氨基-1-苯基)-17β-羟基-17?-(1-丙炔基)雌甾-4,9-二烯-3-酮
本品的作用是在靶细胞上竞争性抑制孕激素黄体期和妊娠期的激素,妊娠早期使用可诱发流产,抗早孕时与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合用可促使流产。
主要用于堕胎,怀孕50天之前使用有效率达到95%。
药代动力学:
本品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70%,血浆蛋白结大率98%,1.5h血浓度达峰值,作用维持12h,消除半衰期约20~34h。服药后72h血药水平仍可维持在0.2mg/L左右。
本品有明显首过效应。
本品口服1~2h后血中代谢产物水平已可超过母体化合物,其代谢产物主要有N-去甲基化物、N-双去甲基化物和丙炔醇。
N-去甲基化物为其主要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与黄体酮受体结合为本品的74.9%,抗早孕作用为本品的1/3,进一步去甲基化形成N-双去甲基化物。
八、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
氢化可的松
化学名为11β,17α,21-三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
本品为白色或几乎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熔点为~℃。
略溶于乙醇、丙酮,微溶于三氯甲烷,几乎不溶于乙醚,不溶于水。遇光变质。[α]D为+°-+°(1%乙醇,20°)。
本品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糖、蛋白质、脂肪的合成与代谢。
作用机制是防止或抑制炎症反应的局部发热、发红、肿胀及触痛。
主要用于:过敏性皮炎、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眼科用于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上巩膜炎、结膜炎等。
本品在肝、肌肉及红细胞中代谢。首先经5β或5α还原酶的催化使Δ4双键还原,进一步在3α-或3β-酮基还原酶作用下3-酮被还原,形成含5β-孕甾烷的衍生物,再经葡糖醛酸化或单硫酸酯化成水溶性结合物后从尿及胆汁中排出。
醋酸地塞米松
化学名16α-甲基-11β,17α,21-三羟基-9α-氟孕甾-1,4-二烯-3,20-二酮21-醋酸酯。
本品的固体在空气中稳定,但需避光保存。
其溶液在碱催化下,6~8分钟内有50%的17β-羟基被丢失。
本品的21-磷酸钠与亚硫酸氢钠反应,可逆性地生成A环1位上取代的磺酸盐,这是α,β-不饱和酮与亚硫酸加成的典型反应。
本品口服后4h内有15%自尿中排泄,其中50%以葡萄糖苷酸形式排泄,50%以非结合形式排泄。
本品的用途很广,可用于湿疹、神经性皮炎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各种皮肤病等。
友情链接:
学霸墙第九期药物化学
学霸墙第九期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