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半夜三更你还舍不得去睡觉

现代人,啥都喜欢拖延,就连睡觉也不例外。晚上10点,应该洗脸刷牙,准备睡觉了,但是觉得还早,想干点什么,却又觉得精力不足,很纠结,于是拿着手机刷刷刷。一会,晚上11点了,已经有了困意,哈欠一个接着一个,但是内心还是很焦虑,想去睡,但是又不想一天就这样过去,纠结中拿着手机继续刷刷刷。再过一会,晚上12点了,我知道我应该睡觉了,但是脑子却越来越清醒,躺下以后还是睡不着,摸出手机继续刷刷刷。一不注意,凌晨1点半了,我知道我再不睡觉,待会就起不来了,明天还有很多的事情,可是越想,却越没有睡意,于是继续盯着手机刷刷刷。最后也许是凌晨2点或者3点,手里拿着手机,房间里的灯也许还亮着,我们终于睡着了。这样的情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已经是一种常态。我们睡得越来越晚,也睡得越来越不安。很多人,也许把这种情况归之为失眠,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情况并非是真正的失眠,而是“害怕失去今天以及没有勇气接受明天”又或者说是一种“睡前拖延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我们说的工作压力、焦虑等原因外,还有手机电脑的蓝光刺激,社交媒体或者游戏电视节目等甜蜜的及时反馈让你爱不释手,还有一些是由于睡前准备工作好烦呀,特别是女孩子,一堆的护理,想想就很麻烦,很多时候我们会选择一直刷手机却不愿意去刷牙。同样是刷,但是刷牙就不那么令人愉悦,而是一项睡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我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睡前拖延症”这样的情况。白天安排的工作进度以及个人学习的一些指标还没有完成,但是到了晚上的时候却实在没有精力去完成剩下的工作,明明知道最好的解决方案也许是尽早睡觉休息恢复体力,第二天再早起补上工作,可是心里又很纠结,觉得自己怎么能让今天就这样过去?大脑的状态,就像是浏览器上开了几十个窗口,很多的代办事件摆在面前,没有办法关机,但是却又无能为力。但是,就是不甘心。不甘心,这天就这样过了。不甘心,属于自己的时光就这样流逝。在不甘心和纠结中,在刷刷刷手机中,1个小时过去了,2个小时过去了......对自己的不满越来越强烈,现实太难,逃避在被窝里,或者是虚拟世界里,也许是这一刻最好的安慰。如果是上班日,几个小时以后就要被闹钟叫醒,然后开始心不甘情不愿的挣扎的一天,如果是周末,则过着彻底堕落和放弃的生活。这样的恶性循环,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我也一样。我前几年还因此得了荨麻疹和泡性结膜炎,经过差不多2年的时间才调整好。调整的方法说起来其实并不难,但是我却走了很多的弯路,前期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慢慢的才找到系统化的方法。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具体方法:1: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大部分人在做计划的时候恨不得气吞山河,对自己信心满满,做了一堆的年度计划列了一堆的愿望清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永远是3天的热度。计划上待进行的项目越来越多,拖延已经成为了常态,好像每一天都在补前面的工作,感觉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情况,那么第一步也许是审视自己的内心,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不是做一个简单的年度计划或者是月度计划,而是真正的和自己对话。弄清楚什么是欲望什么是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常常会在跑马拉松的时候想这个问题,在森林里,自己一个人一圈圈的跑,跑个半马下来,心里面会通透很多。当然,除了深度思考,还需要把想法落实到纸面上,写下来,从个人调研--数据分析--人生计划--执行方案,4步曲,缺一不可。35岁以后,我深切的相信唯有不断的进行自我审视,向内寻求,方能寻得心安之所。2:良好的习惯1)做好每天的日程安排,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排序,把目标和主要精力放在那些核心任务上,确保核心任务的完成度至少是在80%以上,其他的事项,如果是时间和精力或者突发事件的影响,不完成也没有关系,可以在第二天补上,或者干脆放弃掉;2)高效工作,把每天最重要的核心工作放在最高效的时刻,我在10-13点之间比较高效,一般这个时间我用来做深度思考的工作,无特殊情况下不安排会议,不做琐碎的工作。3)设置深度工作时钟,有人可能用过番茄工作法或者是Focustodo这些APP,我喜欢直接用手机设置个任务时间,比如一项工作计划是30分钟,那就设置30分钟,在这个时间内,手机静音,有的时候,我甚至会设置飞行模式,然后把手机拿走,专注在当前任务上。还有个办法很好,就使用沙漏,好玩又有趣。4)让大脑关机,每天工作到规定的时间之后,在笔记本上或者是备忘录上写好工作进度,还有哪些未办的事件,什么时候重启办理等信息,这样做就等于在大脑里,关闭了这些后台程序,以及设定了未来的重启模式,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脑可以释放掉很多的内存空间,自然而然就更加容易关机或者是舒舒服服的休眠啦。5)做好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总结以及计划,每天做个5-10分钟的深度反思和回顾,每个月,至少拿出半天的时间来做月度总结和下个月的计划,年度回顾更加要好好做,我一般至少花一周的时间在年度总结和新年计划上。6)不要把手机带上床,这个其实还是挺难的。我们很多时候是10点就上床躺着了,但是一直刷手机,等到真正睡着的时候其实是12点了。不把手机带上床,把床的功能定义在睡觉,而不是玩手机,是非常重要的。7)培养适合晚餐后的个人兴趣爱好我晚餐后,如果写文章,或者是做一些深度思考的工作或者比较难的学习就很容易失眠。但是如果只是画画看书,或者做点瑜伽,冥想什么的就不会。下班回家后,可以自己做晚餐,干点家务,或者是做点手工,学点音乐这些令人放松和愉快的事情。3:适当的运动或者正念冥想1)运动促进睡眠,但是千万不要睡觉之前2小时做,这样反而会很兴奋,让人睡不着。2)在心绪烦乱的时候,坐下来,做10-20分钟的正念冥想,很快会让心静下来,很适合在晚上焦虑的时候做。3)咖啡因敏感的小伙伴也注意不要在下午摄入咖啡因,我一般咖啡和茶都在上午喝,如果过了12点还喝,一般会影响晚上睡眠;4:找到突破口+持续性的努力世界上有大把的人晚上舍不得睡觉,因为对于成年人来说,只有这个时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然而在社交媒体过于发达的时代,我们却把这个真正只属于自己的时间贡献给了手机,而导致我们更多的焦虑,以至于陷入睡得晚--起不来--白天精力不够效率低--习惯性拖延--晚上一堆未完成工作--焦虑--自暴自弃--睡得越来越晚的恶性循环。要跳出这个恶性循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需要的是持续性的努力和改善自身的生态环境,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只是要求自己早睡早起。每个人的突破口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过可以借鉴,但是务必要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找到你自己的突破口。下面是我个人用的步骤和方法:1)真实的不带批判的观察和记录。玄幻点说你可以把自己当成是你房里的苍蝇或者是蚊子,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自己,并且真实的记录下来。科学点说,你可以做个个人观察记录表,记录下你自己至少一个月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从起床以后开始记录,包含身体状、睡眠、运动、饮食、情绪、工作、学习、时间安排等你觉得必要的观察项目。2)分析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根据记录表,分析出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的一些常态,一些固定的习惯,情绪容易波动的时间点,运动和饮食对身体的影响,压力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等等。3)找到你觉得最容易突破和改变的行为模式进行突破。没有前面的两个程序,我们很难找到自己恶性循环的突破口,所以1、2、3的顺序不可颠倒。4)养成新的习惯和新的行为模式。这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用了3个月的时间才算是真正突破,差不多1年才算是稳定下来。养成新的行为模式,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觉得好的行为习惯是为了改掉之前的坏习惯,也不要认为运动或者是健康饮食这些只是目前为了改变睡眠问题而做的阶段性努力,而是要坚定的相信,这应该是长期的生活习惯,这就是你的生活。5)及时反馈。对于自己的成长要及时的记录,并进行自我的表扬和奖励。只有让行为和及时反馈建立有效的链接,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才可以持续下去。6)用游戏化的方法设计自己的生活。如果生活无趣,那就自己动手把TA变得有趣,我们虽然很多时候不能%做自己的主,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可以积极主动的把自己的生活设计得很好玩有趣的。比如我们如果把打扫卫生叫做消消乐,把刷牙叫做清除口腔怪兽,把手机设置成外星通讯器,每天早上发布一个任务榜等等,如果我们能按照游戏化的方法设计自己的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无数的乐趣,一些自己之前很讨厌做的事情,也都有了动力去做。最后,如果你是晚上12点以后看到我的这篇文章,请不要焦虑,你不是世界上唯一有睡前拖延症的人,你看这个点了,我还在努力码字呢。祝大家睡得好,晚安。波布非洲的盈盈

赞赏和转发??客官你选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nf.com/wacs/1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