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法太极混元桩

1、起式: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足的宽度略宽于肩),两膝微屈,上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两手自然下垂,手不贴身。2、将双手慢慢抬起,至胸前呈抱球状(两手似抱住一个气球),胸部开阔(但切忌有意挺胸)、肩要放松、腋下含空,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指尖相对,双手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双手五指自然微张即可。臀部微有下坐之意(似坐于高凳上),背部、腰部似微靠身后的大树或墙上,体重大部分落于脚跟。3、练功时,面部表情自然微笑,双目平视前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闭眼去练。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即为达到站桩的要求。4、放松训练:意识从上到下,反复放松三次。顺序:头部、颈部、肩部、臂部、两手、胸部、腹部、腰部、胯部、大腿、小腿、脚掌。放松的正确做法就是:避免无意识的肌肉紧张用力,恢复自然状态。5、不需要特定的意念,不需要刻意入静。6、时间:刚开始时3-5分钟,慢慢适应站至10分钟,逐渐加至30分钟或60分钟.。7、收式:两手放下,轻轻交叠抱盖在肚脐部位,静养1——3分钟。然后两手搓热,轻轻搓面部几次到几十次。

太极混元桩又名太极浑圆桩,是指在无极桩站立的基础上,腹部内气较前段时期充盈,配合束肋合腹,小腹的关元、中极二穴共同内敛纳气,冲震命门穴。与此同时,利用肩部和肘部的松垂动作,催动两臂自下而上画弧缓缓抬起,高与胸平。由于双肩松脱、内卷里合,锁骨下沉相合,心气与横膈膜向小腹中极穴沉降,以助内部气息团聚,向命门穴冲震,使两臂内侧(阴经)微微内缠向身体外侧撑住劲,构成内撑外掤、内圆外方、负阴抱阳的太极状态。两手指松直向内,十指尖左右相对相照,指甲缝的气机含互相渗透和相吸相合之意,同时注意鼻准头的吐纳气与印堂穴(上丹田)、膻中穴(中丹田)、中极穴(下丹田)及三心(头心百会穴、手心劳宫穴、足心涌泉穴)的吐纳气一致,并将气纳入中脉(上通百合穴,下达会阴穴一线串之)之轨道,以助中气潜转。同时下闭谷道,气方不向下泄,构成呼气时使气由内达外,劲贯梢节,气贯指(趾)肚;吸气时退藏隐密,气结中宫,循环无端。久而久之,体内会出现一种轻灵景象,气机运聚之意象,皆由心发,中气之潜转,上下不停。如能将此意象融会于拳架之中,与动作、劲路结合起来,身体内外就会化生出一种浑厚灵敏、韧性极佳、弹性极强的混元气布满周身。正如拳谚所云:“学者若会混元气,哪怕他人有全功。”千百年来,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历史流传的过程中,从零星闪烁的远古,到群星光芒的今天,形成了当今的众多的门派。能够使他们延续、发展到今天的动力是什么呢?内功!内功是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而内功的具体修炼是以站桩功的方式来完成的。站桩功是传统武术内练能力的基础。习练者在站桩中,通过思维意识的运用,而进入意识相对的静止状态,从中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开通经络、调和气血、补养元气,达到培本固元地目的。通过在桩功中的锻炼,才能使体内的真气运动自如,通过心法的应用才能进入入静的状态,才能达到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在众多的桩法中,首当典范的是太极混元桩,在很多的门派中都有太极桩之名,然而,名虽相同,而实质的内容却各有所别。一般的太极桩强调:在站桩过程中,要调身型,使肢体放松,消除体内僵硬之劲。

学者若会混元气,哪怕他人有全功’,这是心意拳谱里面的话,所以混元气的修法在心意、形意里面的修法不单是个桩式,是个动静结合的东西,分几个步骤,混元之意也就是让人成为一个整体,并能在整体之下发力和御敌,太极里面这个混元桩可能是借用了其中的一个架势,尤其是陈太,对心意的吸收和借用是很多的。

意念

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我心如海,杂念如波,风浪虽大无损于我,风平浪静水自无波。

简单、保险的“浑元桩”

秘静克

  我曾跟芗老学习用意拳站桩功治疗眼病,今年已经近90岁了。《武魂》去年第5期上介绍我为了治疗视神经萎缩之眼症到北京中山公园向芗老学习意拳站桩功的故事后,全国各地许多患有眼病的同志要求我再进一步介绍治疗眼病的练功方法。为此作个概括的答复。

  根据同志们的来信来电看,眼疾不是同一种病,有的患视神经萎缩兼患眼底病,有的视神经萎缩兼有近视或白内障,有的患青光眼兼眼底症,有的患巩膜炎等。意拳站桩功调理疾病也不只是一个模式,而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而且老师根据病情的进展需要随时调整练功的姿势。另外,根据我几十年来治疗眼疾的实践证明,有的患者还需配合针灸或按摩,疗效更好,而这些无法在书面上-一介绍。现在只能给大家介绍一种简单而又保险的功法,名字叫浑元桩,可能有的同志练过这个功法,或见过这样的姿势。但是,“浑元桩”用于调理眼睛疾病上,其内涵的一些要求和方法,真正了解的就不一定多了。下面介绍“浑元桩”。

第一、浑元桩的外形姿势。两脚分开平着于地,自然站立,两脚间距离与自己的两肩宽度相同或略宽,要身直、头正,臀部似坐在高凳上(两下肢自然有了弯曲度)。两手臂环抱,双手距离约一尺左右,手距身约8寸—9寸。双手的高低度,上不过乳房,下不过肚脐。臂半圆,腋半虚。

第二、内部要求。用意念命令全身放松,头部放松,双目轻合放松,嘴微闭,口腔放松,两臂放松,特别要注意松肩垂肘。两下肢与胯放松。摒绝外缘,祛除杂念,使思想上没有丝毫牵挂,闭目养神。注意闭目后,尽量不让眼球转动,也不要外视,应以45度向前下方视。

第三、每次练功时间最少半小时以上,每天最好早晨和晚上各练一次,如时间许可每次练功时间可更长,每日练功次数多点更好。禁忌带着急燥情绪练功。若在练功中产生了急燥、不耐烦,可暂收功活动活动,稳定一下情绪接着再练。带着急燥情绪练功,容易出现偏差。

以上介绍的“浑元桩”,无论患有哪种眼病,只要能按照以上三点要求准确地掌握功法坚持练功,眼疾只有见好,不会变坏。至于好的快慢,只有看每个人的悟性和静的程度,以及练功刻苦与否了。

为了让同志们深入了解本功法不是那种胡编乱造、哗言惑众、图谋钱财的功法,而是古老的科学功法,再作进一步介绍:养生术渊源悠久,王芗斋老先生曾对我们说,他“根据前辈的传述和多方面的参考、个人练功的体悟认为,确实应是上古时代之人,物欲之事较少,闲来无事闭目而坐。时间长了,感觉到经常闭目而坐,身体强壮并可抵挡疾病之侵袭。于是逐渐积累经验和演变,不知经过多少千年,多少万人的参研。究讨才转化成为今天的养生之道。”如是说,养生术在道教的“内丹术”之前,并且证明养生术不是某个人随意编造出来的,是先有“静养”,而后总结实际经验得来的。从郭云深老前辈论“形意拳”来看,养生术与“内丹术”确有牵连。郭老说:练形意拳的三层道理为①练精化气、②练气化神、③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本然之真也。他讲练形意拳的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固如铁石。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转动其轻如羽。

以上郭老讲的三层道理,完全是道家的功法理论。三层功夫准确地说是解释三层道理在练功者体内所起的作用。虽然站桩功的养生术似乎与内丹术有点因缘,但经过历代武术前辈的发展,大部分与内丹术脱了钩,保留了精华。经过王芗斋老人的改革创新,删除了中古时期养生家们给养生术加上的许多污七八糟的说教,运用静养的精华将其简化成了人体生理运动学。在养生术这方面,他运用了运动预防疾病与疗法,他在《站桩漫谈》中这样说:养生桩是内在锻炼的一种基本功夫,是一种养生之术,同时因为它的姿势动作都和人体的生理组织相配合一致,一方面使高级神经中枢神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与调整,另一方面使机体得到适宜的锻炼。“养生桩是一种学术,也是一种体育运动医疗方法。”他指的体育运动,不是打球、赛跑、跳高、游泳等活动四肢的运动。这种功法所运动的是,练功时促进肌肉运动与生理功能的生化运动。肌肉位移运动产生了对各系统相互作用之力,调动了肌肉纤维的毛细血管全部开放,疏通经络,让其自动地调整不平衡之处转化为相对平衡。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就是站立不动的姿势。王芗斋先生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息之动”他这话指的就是由于站立不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新的生机运动。但是,这种作用力离不开入静。如果静不下来,站的时间再长,对调整疾病效果也不会大。所以欲治病,必须“入静”。王芗斋先生在《站桩漫谈》中说:“练功时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内要清虚、空洞,外要中正圆和,同时要脱换一个心目欢喜的状态,洗涤一切情缘,寂静调息,内外温养,浑身毛孔放大,有如来回过堂风之感,使肌肉群不期然而然的成了一条空灵口袋挂在天空,又象立在悠悠荡荡的水中。如此肌肉群不锻自锻,神经不养自养。这是锻炼的基本要义。”

凡是真正的养生术外表都是非常简单,没有招数,都是寂静养神练身体内部的功夫。第一步功法就是开始练习排除杂念,也就是说止住意念,止而静,静而后定,定而后生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练到深入静忘我的境地,体内潜在的能量才能起大的作用。

1.站桩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时,按摩一下尾椎,就会缓解。从尾椎一节一节脊椎骨顶上去,直到后脑,脊椎自然会反弓,脑袋自然会后仰,两手自然会高抬,然后下巴向前一钩,手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退下来。如此反复练习,会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条大龙,它有了劲力,比武时方能有“神变”。

2.站桩勿求速效。李存义论站桩:若是诚意练习,总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顺,下月再站。因三体式是变化人之气质之始,并非要求血气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指拙气、拙力之病)。所以,站三体式者,有迟速不等,因人之气质禀赋不同也。

3.站桩要“拿劲”。什么是“拿劲”呢?尚云祥就做了一个很适当的说法。李仲轩随唐维禄学过更为复杂吃劲的桩功,往往一站就一两个小时,双手一抱就太过简单,以至于不知该在身体哪个部位吃劲。有一次李仲轩在尚云祥面前站了一会后,没料到尚云祥说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话:“你抱过女人没有?”这句令人大窘的话却使李仲轩隐隐约约有所感悟,浑身一松,尚云祥说:“对了。”李仲轩明白了,这个“抱”字,不是两条胳膊使劲,而是抱进怀里,整个身体都要迎上去。这是对站桩“拿劲”的比喻,拿住这个劲,一站就能滋养人。”

4.站桩要有生机。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

唐师(唐维禄)所传的桩功,也有一个相似的要点,即站桩要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狗熊冬眠的时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同样,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

太极拳站桩三要领:身正、体松、心静

余功保:在您的多次讲课中您都是非常强调太极拳的内功的,尤其注重站桩的练习。这是比较传统的练习方式。有的人就有疑问,练太极拳非要站桩吗?不站行不行?

门惠丰:站桩对太极拳的训练是一个独特的环节,有独特的作用。练拳必站桩,这是老武术家总结的切身经验。站桩的作用是什么,这是要搞清的。

它首先解决的是一个身正的问题,太极拳要求身体中正,通过站桩来调身,把身体调整到太极拳所要求的身体形态。

第二个作用是使身体稳定,重心平稳,通过站桩来培养稳定感。增强腿部的力量,体会虚实的交替。

第三,培养心平气和的心境。在站桩中,身体内外是一种安定的自然状态,呼吸平稳,身体有序。这些作用完全靠动功是完成不好的,你上来就练拳,练不好,出现过去所说的“花架子”。

拳法基本功里最主要的就是站桩,不仅是太极拳,长拳也如此。站桩是所有武术训练的核心手段。这个过程不能省略。形意拳的练习,上来先练六个月站桩,三体式,在站桩中体会了很多以后在拳架中要运用的方法。你练太极拳不站桩行不行?也行,但效果上就没有练站桩来的快,来的深刻。

余功保:那怎样练好站桩呢?

门惠丰:站桩有三个基本要领,第一点,身正。你要体会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要琢磨怎样把太极拳对身体的要求在站桩中表现出来。

第二点,在身正的基础上,体松,有又正又松。

第三,心静。在练习之前,必须排出杂念,把一切客观的因素都忘掉,一心练拳。

具体来说,身正首先头部要正,虚灵顶劲,下腭微收,眼平视,竖项。躯干部分,沉肩坠肘,敛臀收胯,含胸拔背,胸椎、颈椎上下一条线。

体松就是用意念按照太极拳的要求,调整到定式的效果,没有用的劲不要使,你要用了就叫拙力,就会僵。正确的形态形成了就可以了,自然就是放松的状态。

心静就是往那里一站,很快进入练拳状态,和周围环境脱开了,思想意念想的只有身体,这个过程很快,是一种天然反映,一松,太极状态就出来了,这时候对外面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过去叫浑浑沌沌。

余功保:就是精神内守,不外泄,古代所谓“独立守神”的意思。

门惠丰:对,就是一心想着自己,练着自己。掌握了这几点,站桩功就能达到效果。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目的,练习站桩时可以有所区别,年轻一些的人,站桩的姿势可以低一些,老年人可以稍微高一些,灵活掌握,但关键是做到内外三合。

余功保:站桩对推手是不是也有作用?

门惠丰:有很大作用。推手就是一个破坏对方重心、保护自己重心稳定的过程。通过站桩,来气沉丹田,把腿部力量扎住,身体重心老在支撑面内,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身体产生一种浑圆劲。

什么是浑圆劲,就是你拉也拉不动,挤也挤不动,以前叫阴阳劲,练成了就是太极劲,对方来压,就放松了,他着不了力,对方一走,它又弹出去,有了棚劲,增强了技击的能力。拳论里说“久练不如一站”,就是这个道理。你别看身体外形不动,实际上内里在动,动的程度更深。

(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白癜风能治好吗
白癜风能完全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nnf.com/wadwh/6346.html